在生活中,我们熟悉的电商平台就是淘宝,而作为典型代表,淘宝的评价体系也很值得研究。
交易最原始的状态是等价交换,互联网场景下的交易催生了电子商务。如何保证等价交换是电子商务的基础,表现在消费者和商家的关系上,这是电子商务的基石。
评价体系是信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着商品、商家、消费者、平台,各方对评价体系的诉求是不一样的。笔者认为,这几点都离不开宏观:
很明显,商家和消费者是对立的立场。作为规范市场、促成交易的中间角色,平台煞费苦心地设计了一套优秀的评价体系。淘宝作为最早的电商平台之一,对商业逻辑的处理最为完善,在维护买卖双方利益的情况下,满足各方对评价的诉求。本文对淘宝平台的竞品分析如下,文章结构如下:
一、评价流程分析评价流程可能同时涉及用户、商家、平台。评价流程越完善,用户停留时间越长,有利于买家,可以多维度了解商品;但也可能增加纠纷和平台维护的难度,可能对商家不利。对于一些供应商(商家)相对稀缺的平台,选择更加精简的评估流程。以下是淘宝平台的评测过程:
其中对用户确认售后退款回执申请成功后可以评价的功能有所保留。对此,京东。COM的处理方式是退款成功后删除相应评价,删除评价的唯一方式就是这种方式。评价机制的删除难度也直接影响了评价内容的真实性。相比较而言,JD.COM商家维持评价的意愿不强。
二、评价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淘宝为用户提供的评价形式有买家相册、宝贝评价、问大家、动态评分等。作者从产品功能现状出发,从用户、商家、平台三个角度反推系统提供的需求。
1. 买家相册用户需求起点:点击评价看商品实景,懒于操作。
业务需求起点:希望为买家挑选有利于提高转化率的优质图片。
买家相册位于产品主页中间。主页显示为简单的图片,点击后显示为图片+一些评论。就实际效果而言,商家选择高质量的图片在后台展示藏品,确实是良心之举;对于买家来说,购物体验是提升的。
2. 宝贝评价
宝贝评价位于产品主页中部,买家相册之上,主页外观上只透出一条评价文字内容,4个标签,并标注所有评价数。查看全部内容后显示信息最为丰富,展现形式为图片+视频+文字,其中整体包括的功能模块、功能需求如下图:宝贝评价位于商品首页中间,买家相册上方。主页上只有一条评价文字,四个标签,所有评价号。看完所有内容,显示的信息是最丰富的,呈现形式是图片+视频+文字。总体功能模块和功能需求如下:
首先可以吐槽一下折叠功能。这个折叠功能最初的需求来自于评论规则。买家15天内不评论,会自动默认好评,但默认好评是空白,但会显示出来,因为买家以后可能会审核,所以折叠功能就是把这部分内容折叠起来。其实更本质的需求是解决评论内容的同质化问题。现在商业操纵评价现象严重,评价都在200字以上。其实内容都是“产品很好,物流很快,客服态度好”。与小红书《种草笔记》相比,内容质量有些不同。
其次,过多的评价规则会被别有用心的人误用。比如中差评延迟生效,鸡肋匿名功能,导致很多商家为了避免负面评价而过度骚扰买家和用户,投诉漏洞催生了大量以删除评价为名的利益链。天猫商城取消了好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商品的准入门槛,为商品质量提供了初步保障。值得一提的是淘宝的动态评价排名算法:评价时间、内容质量、图片数、字数、是否有视频、点赞数、会员等级等。,都可能影响评价排名。
3. 问大家
问大家模块可以说是填补了宝贝评价部分的短板。评价部分具有很强的单向传播属性,而问问大家功能则在购买和非购买用户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不支持删除和随机邀请的机制,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用户获取信息的真实性。该部分的具体功能要求如下:
4. 动态评分
动态评分内容为描述+服务+物流,提交后不可更改,而且商家和用户都无法查看个体的记录。4.动态评分动态评分的内容是描述+服务+物流,提交后不可更改,无论是商家还是用户都无法查看个人记录。
用户需求的出发点:在做购买决策的时候,我们希望直观的了解之前买家对店铺和商品的满意度。
三、改进意见
为了保证评价的真实性,给没有购买的用户确切的决策建议。产品经理需要建立有效的评估模型,并与数据分析师和R&D合作,共同建模。
星级本来就是一种模棱两可的评价方式。4分和5分可能差别不大,系统也检测不出用户的真实喜好。赞和踩这种简单的评价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更直观的反映用户满意度。评价的高低可能与个人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
电商平台评分算法大幅提升空。目前大部分还是采用简单粗暴的平均法。从多个维度入手,侧重加权计算,更为理性可靠。如果将评价数量和类别的总体评级也考虑在内,不会出现所有水果类别都被评为绿色的情况。精细化的评分显示,通过百分比显示用户的喜欢程度,可能会让消费者更容易做出理性的决策。
四、结语
评价体系的公平性和质量,不仅在电商领域重要,还取决于一些平台的生存,比如豆瓣、美团。还要避免水军刷分等一系列不正当的违规行为。从国家企业到个人口头评论,都离不开评论,值得深入研究和创新。
欢迎有兴趣的朋友留言,一起探讨。
本文由@产品游侠原创发布。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