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句话,但似乎生活是有回馈的,在某些情况下,选择会大于付出。
方向把握不准,就意味着不一样的结局。
值得一提的是,命运是大自然创造的,谁也不知道惊喜和意外哪个先来。
以“12少女乐队”为例。我觉得一开始就是乐坛不可动摇的地位。
讽刺的是,如今的娱乐圈,已经没有这群人的位置了,甚至很多人已经完全忘记了他们的存在。
那些放弃中国去日本发展的人呢?
从“组建”到一鸣惊人
杨坤曾经在直播间说过这句话,他直言华语乐坛倒退了10年。某种程度上,我个人觉得这种说法很保守。
感兴趣的乐迷应该能发现,虽然乐坛新歌层出不穷,但都只是暂时的“新鲜感”。某个阶段火了之后,就会被大家扔掉。大多数人更喜欢听一些老歌。
如今的娱乐圈,乐队明显在减少。为什么?原因很简单。比起一群人,一个明星,一个艺人,更容易被经纪公司控制。相对来说,团队承担的风险更大。
结合影视领域的“案例”,大家应该能察觉出一点端倪。如果一个演员有“问题”,全剧都会被否定。可想而知,一个团队成员有不好的负面,后果可想而知。毕竟在这个阶段,你需要付出一些成本。
近年来,因为成员问题解散的乐队不计其数。这难道不是最好的证明吗?“羽泉”组合也曾红遍全国,一首《奔跑吧》至今难忘。
但是和一个歌手,触碰底线,现在已经成为一个被忽视的存在。
和这些比起来,“十二女方”乐队是个纠结的存在,因为它的原则。当他们拿到王炸的牌,出道就是巅峰,渐渐被冷落。他们经历了什么?
23年前,国内粉丝基本都喜欢听一些哈韩和哈日,很少有人把目光放在一些国语歌曲上。
看着音乐气氛失控,王晓静想出了一个主意。他觉得我们这些文化底蕴深厚的人,不应该就这么“认输”。
于是他决定通过演奏传统乐器组建一个“文化乐队”。因为有这么多的乐器参与,王晓静花了很多时间来选择其中最好的。
就这样,过了一年,“12少女乐队”就出来了。人聚在一起,就是默契的配合。在那些无人问津的日子里,这群人不知道未来等待他们的是什么。
可以肯定的是,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每个人都知道聚在一起才是传统乐器和音乐的魅力所在。
经过一年的磨合,“12女孩乐队”已经出现在一个华丽的舞台上。
经过一番演出后,风靡全国,粉丝的注意力逐渐集中在传统文化和乐器上,而像哈韩、哈日这种人的嚣张气焰也逐渐失去了“色彩”。
理念发生分歧耐人寻味
在王晓静的带领下,“12女团”走出了国门,走上了国际舞台。
这群实力出众的女生,用自己的努力,绽放出了最大的光环。资源越来越好,名气越来越大。高峰时,这个群体的年收入达到1.3亿。
试想23年前“一亿”是什么概念?随着演出越来越多,姑娘们的身体渐渐开始不堪重负。
为了健康,有人退队了。为了弥补空的不足,王晓静只能找相应的乐器演奏者“顶”来保证完整性。
但是新人的加入需要一个磨合期。相比之前的“合作”,显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老人们和新人们在磨合,这支乐队的“核心观”也在发生变化。
对于前12人来说,是艺术和乐器之光。后来的人似乎更注重名利。一如既往,大家的表现都不如以前了。
观众对音乐的认可度很高。过去认真听音乐的魅力和后来绽放的姿态完全是两个概念,一个是为了争光,一个是纯粹为了“票”。
质量今非昔比,演出票房也在降低。最后,王晓静不断地换人,只留下几个老人被替换。
有演出的时候,大家就一起练。没有演出的时候,大家都在忙自己的事情,就像散沙一样。
王晓静是个聪明人。他心里知道乐坛已经变质了,然后维持着自己的小名气。经过四次重组,12少女乐队只能靠“走穴”谋生。
回顾鼎盛时期,在日本爆的想法起了冲突,似乎为结局埋下了伏笔。
在东京武道馆举办的演唱会,可谓是让所有人都为之神往,但作为一名成员,有些人却无法接受这种看似“开疆拓土”的安排,但其实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知。
也许在某些人眼里,他们的乐器沾染了“污点”。
最后队伍支离破碎,像散落的沙子,渐渐被观众遗忘,像昙花绽放,“女儿十二乐坊”吹来一阵国风,正好吹进大家的心里。
我常常在想,如果劳逸结合,成员只是为了艺术而绽放,能长久吗?从成员和领导来看,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