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一直来的都是“德智体美”,但是为什么美育这么重要呢?什么是美育?希望今天的介绍能让你对美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以下内容引自叶朗《美学原理》(精装版也叫形象美)。
(一)美育的范畴
美育属于人文教育,其目标是发展完善的人性。
席勒在其影响深远的著作《审美教育书信》中的核心思想是,审美对于人的精神自由和人性的完善是绝对必要的。没有审美活动,人就无法实现精神自由,人就无法实现人性的完善,人就不是真正的人。
席勒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严格的分工和等级差异使人身上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分离了,“人性的内在联系分离了,一场致命的冲突使原本处于和谐状态的人的各种力量相互矛盾& # 34;。这样大家的和谐被破坏了,整个社会的和谐也被破坏了。他认为这是现代社会面临的一大危机。为了解决这一社会危机,席勒提出了他的计划,即大力推行美育,把人从“感性的人”变成“审美的人”。
今天,我们可以比席勒对美育的本质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更全面的阐述。
人和动物不一样。人不仅有物质需求,还有精神需求。这就是人性的完整性。没有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人性就不完美,人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美人。精神需求有很多,其中一个就是人要真的觉得活在这个世界上很有意思,很有意思。这就是蔡元培所说的人除了维持生存之外还要“享受生活”& # 34;。这种享受不是物质上的享受,而是精神上的享受,精神上的满足,精神上的愉悦。审美活动给人的就是这种精神享受。因为审美活动的核心是审美意象(广义的美,即席勒的“活的意象”)的生成,审美活动可以使人摆脱实用功利和理性逻辑的束缚,获得一种精神自由。审美活动可以使人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存在和意义,获得一种精神解放。这种自由和解放使人获得一种喜悦和享受,因为它使人回到万物一体的精神家园,从而感觉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人。这就是庄子所说的“游”,席勒所说的“游戏”。审美活动使人性的完善得以实现,所以席勒说:“人只有完全成为人,才能发挥;只有人玩的时候,他才是完全的人。“美育是引导人们追求人性的完善。这是美育最根本的性质。
摒弃的几种观念
(1)美育是情感教育;
(2)美育是趣味教育;
(3)美育是感性教育;
(4)美育是艺术教育;
(5)审美教育是审美理论和审美知识的教育;
(6)美育是德育的一部分。
(二)美育的根本目的
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追求人性的完善,即学会体验生活,使自己感受到有意义、有趣味的生活,对生活有无限的热爱和喜悦,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人的全面发展& # 34;才符合美育的根本性质。
这里我们想引用一百年前(1907年)鲁迅说过的一段话:
“顾还是要被忽略,为了防止社会进入偏向,它日益极端化,精神逐渐丧失,然后破灭。盖使天下只慕知识,命将亡。长了,美的感受也就没了,所谓的科学也就和没有一样有趣了。因此,群众应该期待的不仅是牛顿,还有莎士比亚等诗人;不仅是波义耳,还有拉斐尔这样的画家;既有康德,也有贝多芬等音乐家;既有达尔文,也有卡莱尔等文人。这一切都是那么的人性化,不偏不倚,因为它能看到今天的文明人。”
鲁迅在这段话中强调,人类社会需要审美活动,需要莎士比亚,需要拉斐尔,需要贝多芬,才能“使人之为人,不致偏颇”。他认为,如果没有审美活动,人类社会就会陷入片面性,人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人就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人。“生必有死”,人的生命也就没有了意义。鲁迅的话很好的诠释了美育的本质。
(三)美育的作用
(一)培养审美心理
西方美学叫审美态度。这是审美主体进入审美活动的前提。
奥亨利的作品《忙碌的代理人的罗曼史》中的代理人是缺乏审美态度的代表。
卡西尔说:“在我们的日常经验中,我们根据因果关系或决定性关系的范畴来联系现象。根据我们是对事物的理论原因感兴趣还是对事物的实际效果感兴趣,我们把它们或者看作原因,或者看作手段。这样,我们习惯于对事物的直接表象视而不见。”在概念化和功利化的眼里,世界总是那么凄凉、单调、没有生气。但一旦你有了审美的态度和胸怀,感性的世界在你面前永远是新鲜的、多彩的、诗意的,也就是王羲之说的:“虽众参差,适我莫过于新。”审美态度造成了审美主体与生活客体之间的“审美距离”。“审美距离”不是指审美主体与生活客体的疏离,而是指你从求知、实用的立场出发,放弃接近生活客体,从而接近生活客体,世间万物都变得新鲜可口。
(二)培养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美感和直觉的能力。即感受无限丰富的感性世界及其丰富意蕴的能力。在瞬间的审美直觉中,场景的融合产生审美意象,并伴随着审美愉悦。
陶渊明的诗“有真意在其中,想分辨时却忘了说过什么”,“真意”就是人生的意义和意趣。
审美活动不同于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就是发现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科学研究的结果是获得一种知识或知识体系。比如学习物理,就是掌握物理世界的规律,建立物理的知识体系。审美活动是对感性世界和生活的体验,是对生活的意义和趣味的体验。所以审美能力说到底就是体验生活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包括审美直觉、审美想象、审美领悟等因素的综合能力。它需要一个人整体的文化教育作为基础,需要通过直接参与审美活动(包括艺术活动)的实践来培养,与一个人的人生经历有着非常内在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美育不应该孤立地进行。既要高度重视受教育者直接参与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的实践,又要结合提高一个人的整体文化教育来进行。同时,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要十分注意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对其心灵的深刻影响。
(三)培养审美情趣
审美趣味作为审美偏好、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的总和,制约着一个人的审美行为,决定着一个人的审美取向,深刻地影响着一个人审美体验中意象世界(美)的生成。而一个人各方面的审美趣味,作为一个整体,就形成了一种审美风格,或者说审美趣味。审美风格或品味是一个人审美情趣的整体表现。
审美趣味不仅决定了一个人的审美取向,而且深刻地影响着每一次审美体验中意象世界的生成。因为意象世界(美)是情感世界的辐射,是场景的融合,是“一瞬间发现自己命运意义的体验”。
一个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风格是在审美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受其家庭出身、阶级地位、文化教育、社会职业、生活方式、生活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因而是稳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人的品味和风格永远不能改变。当生活环境改变时,一个人的品味和风格可能会改变。教育也能改变一个人的品味和风格。我们也说过,品味和格调是不同的,健康和病态,高雅和低俗,纯洁和恶劣。美育的任务是培养受教育者健康、高雅、纯洁的兴趣,使他们远离病态、庸俗、不良的兴趣。说到底就是引导他们走向一种审美的人生,升华他们的人生境界。
总之,以上三个方面:审美心灵(审美态度)、审美能力(情感能力)、审美兴趣,共同构成了个体审美发展的主要内容[1]。这是美育的主要功能。美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一个人的审美心灵、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促进个体审美发展。
(四)现实作用和紧迫性
当今世界存在的诸多问题中,有三个非常突出,一个是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一个是人的内心生活的失衡,一个是人与自然的失衡。
不能说单靠人文教育和美育就能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危机。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危机是一项极其复杂和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配合,而包括美育在内的人文教育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前面说过,美育是人文教育,引导受教育者追求人性的完善、精神的自由和精神的享受。因此,在各级学校和全社会实施美育,对于重建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人的内心生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