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
郭浩的名字总是伴随着中国的传统色彩出现。三年前,受故宫文物色彩搭配的启发,他写了《中国传统色彩:故宫色彩美学》一书,出版后在中国掀起了一股“传统色彩”的旋风。近两年,无论是影视剧、化妆品、服装等商业领域,都能看到传统色彩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靛蓝、美颜、红绿…不加修饰,只是简单的“RGB”组合,每一种颜色都可以很美。
这也让郭浩两年前提出的“让传统色彩流行起来”,从目标变成了现实。
12月1日,被网友称为“色彩还原师”的他再次回归!故宫之后,郭浩将色彩收藏的触角伸向了西北美丽的敦煌。他通过绘制108幅敦煌壁画,提炼出72个敦煌色彩搭配范例,浓缩成新作《中国传统色彩:敦煌色彩美学》。
郭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故宫美学色彩”上市两年以来,关注和喜爱中国传统色彩的人数迅速扩大。“顺应这一潮流,我提出了一个口号‘色彩来自传统,致敬未来中国’,这次我把它印成了一本书,希望有更多的读者和我一起推动这件事。”
日本的敦煌学,就是我们在日本种下的文化种子。
在谈到新书创作的原因时,郭浩分享了他背后的思考。
他提到了一位豆瓣网友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句话:20世纪有一种说法,敦煌学在中国,但敦煌学在日本。上世纪80年代,日本文学界和电影界联手在中国做了一件事,在今天看来仍然不可思议,但确实发生了——他们根据日本作家写的小说《敦煌》进行了巨大的投资和宏大的场景。这部电影传入中国后,电影院观众爆满,甚至最后一排都挤满了踮起脚尖,支着脖子看完整场演出的人,在中国文化节上引起了轰动。
“30多年前,日本人为什么要去中国拍敦煌题材的大制作?”这个问题让郭浩百思不得其解。为了写新书,他特意去日本住了一段时间,终于在一堆文献中找到了答案。
当地图书馆记载了这样一个场景:1958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的前身)分别在东京和京都举办了“中国敦煌艺术展”。东京的第一个展览场地设在百货公司的八楼,创造了10万日本观众蜂拥而至的文化现象…
也就是说,因为艺术展带来的“敦煌热”,日本作家井上靖出版的小说《敦煌》应运而生,随后同名电影上映。“原来电影《敦煌》带来的文化冲击,不是日本人的‘文化惊喜’,而是我们在日本种下的文化种子。”
所以,关于《中国传统色彩:敦煌色彩美学》这本书,他的目标是再次在日本播下“文化种子”。
“自从学习日本传统色彩后,我更加关注中日传统色彩的文化互动。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在日本看到有影响力的大型敦煌彩画作品。在我个人看来,敦煌色彩研究至少缺少两本专著——一本是《敦煌色彩美学》,一本是《敦煌色彩学》,而我们中国人有责任写好这两本。不仅仅是给我国人民的‘敦煌热’添柴,极有可能再次在日本播下‘文化的种子’。”郭浩告诉记者,正是抱着这个目标,他进行了这次尝试性的写作。
一方水土滋养另一方色彩,敦煌色彩最大的特点就是“文明的交汇”
提起敦煌石窟和壁画,我们往往会想到大胆、怪诞、奔放或异想天开的色彩搭配。但其实有哪些词可以形容敦煌的颜色呢?
在敦煌壁画的色彩中,不仅可以找到中原的晕染法,还可以看到西域的凹凸法和青金石颜料的输入。各种文明的交汇,形成了敦煌灿烂的色彩。
郭浩认为,敦煌色彩的特点可以用六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文化体系的趋同”。
这六个字出自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他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种,没有第五种。这四大文化体系交汇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没有第二个。”
“这(敦煌文明多样性的特点)也是中国传统色彩讲好中国故事,与世界对话的审美优势。”郭浩告诉记者。
在他看来,上一本书《中国传统色彩:故宫色彩美学》是对中国传统色彩的打捞。“让大家知道中国传统色彩的存在,这就是‘知其然’。”新作《中国传统色彩:敦煌色彩美学》是中国传统色彩的配色谱系。“我希望把中国传统色彩的使用方法写出来,就是‘知其所以然’。”
传统色彩与我们今天有着怎样的联系?
作为中国传统色彩的组织者和推广者,郭浩的主要作品是《中国传统色彩的重构》。一方面以古代文物、文献、工艺品等为基础。,追溯其传统色彩的来源;另一方面,基于当代传播的预警,将中国的传统色彩,通过与影像、音乐、影视、商品等活的文化载体相结合,运用到当下。
在采访中,很多人会问他“为什么要重建中国的传统色彩?”
郭浩说,可以这样理解,中国传统的配色方法也是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
如清代沈和平在《一枝香,一枝送鹪鹩》中说:“红消,绿凉芭蕉。问谁来一起喝一杯。”在这里,“红消了,绿消了”表现了园林植物的色彩和谐,也表现了中国人看世界的意境。红色可以消失,绿色可以变冷。在“消除”和“冷”的孤独感觉中,色彩因为主观审美而变得和谐。
但目前国际上通行的配色方法是西方的,色环、色相、饱和度、明度都是西方的概念。补色、对比色、中色、邻色等西方色彩搭配方法影响了世界,也影响了我们。“那么,中国传统的配色方法到底存在还是不存在?能成体系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郭浩说,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的重建,不仅仅是一时的热闹,更希望代代相传。如果运用得当,可以改变人们的审美习惯和偏见,从建筑和商品上影响中国人的气质和心灵。
采访最后,他直言自己还在摸索中国传统的配色体系。“但我清楚地知道,我在古代建筑、服饰和绘画中看到的美丽色彩,源于我们在中国对世界的理解和热爱。这些色彩传承了千百年,具有文化信息和审美趣味,值得发掘和传承。。”
扬子晚报/牛子新闻记者孙青云
校对许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