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

清明节的起源 清明节节日来历

明天是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清明节。 有时间回乡的可以祭祖,回不去的也可以去郊外踏青,品尝新上市的团子,感受春花之美。

明天是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清明节。

有时间回乡的可以祭祖,回不去的也可以去郊外踏青,品尝新上市的团子,感受春花之美。

除了这些传统活动,还有一些关于清明的有趣说法。

比如“清明不穿柳,美人化为明眸”,说明在古代,清明节“穿柳插柳”也是一个重要的习俗。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清明习俗各不相同。

自古以来,清明节的习俗发生了哪些有趣的变化?今天就为大家梳理一下。

唐朝以前,清明是没有统一的节日的。

清明,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排在春分之后的第五位。

春分意味着春天已经过去了一半。清明在春分之后,意味着已经是春天最好的季节了。

这在古代经典《岁时百问》中也有详细解释。

它说在清明节期间,万物开始生长茂盛,一切都像刚打扫过一样光洁,所以叫清明。

这种天气最适合去郊区郊游。

宋代以前,虽然没有清明节生气的清明节,但是已经有了一个重要的节日——上巳节。

古代历法用“天干地支”,初三在午前。这个节日之所以被称为“上巳”,是因为它是三月的第一个第三天。

这一天,人们一起去水边沐浴,洗去旧尘,期待新的一年。

《论语》曾经记载,孔子问弟子,他们的志向是什么。

弟子们的回答都很现实,要么靠孝敬侯爵建功立业,要么靠发家致富祭祖。

曾点的答案是不同的,它一直流传至今。

他说:

我最大的理想就是在晚春穿上春装,叫上一群大人小孩,一起去沂水游泳,在神坛上刮风唱歌求雨,然后高高兴兴地回家。

(原文:“浴如演绎,风如舞蹈,你以歌声归来”)

孔子不禁赞叹这个接地气的回答。我支持你,曾点。

理想没有好坏之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杆秤。

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有了外出郊游和游泳的习俗。

到了魏晋南北朝,上巳节的日期逐渐固定下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人们出去郊游游泳的好日子。

晋代大诗人陆机曾写道,晚春天气柔美。在这样吉祥的日子里,人们去黄河里游泳,以洗去旧年的污秽。

除了上巳节,在宋代之前,中国人民在清明期间还有一个重要的节日,叫做寒食节。

寒食,顾名思义就是吃冷食。这种习俗起源于古代换火的旧习惯。

北方的春天,气候非常干燥。在风的帮助下,日常用火很容易引发火灾。

另外,春雷躁动不安,一旦打在山上的树上,引发山火是常有的事。

《李周》曾记载,掌管禁火的官员,在春天要用木舌摇动铜钟,提醒大家注意防火。

所以古人为了安全,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正式熄灭旧火,同时准备足够的熟食,用冷食度过禁火期。这是寒食节。

与纪念屈原的端午节类似,寒食节也有一个感人的传说。

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晋国政局不稳。晋献公被宠妃的诽谤所迷惑,不公正地杀死了王子。

儿子重耳害怕被净化,选择逃离。在他的身边,只有介之推和另外四个智者一起跟着他。没想到这一等就是19年。

一路被父亲和哥哥追赶的重耳,经常处于危险之中,吃不下饭。

有一次,为了避免被追捕,重耳和他的团队逃进了山里。又饿又晕的重耳伸出手去乞求农夫。没想到,这些农民不仅从废墟中走出来,还拿起土块来嘲弄重耳,他既不是人也不是鬼。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一命,咬牙切齿,从自己身上割下一块肉,和野菜一起煮。

然后,把它喂给奄奄一息的重耳,再把他从死神手里拉回来。

醒来后,重耳深受感动,立即答应介之推,如果他将来有幸继承王位,一定会报答他的救命之恩。

历经千辛万苦,重耳终于回到中国,成了晋文公。这时候介子推主动从山林中隐退,不像其他人一样邀功赏。晋文公也很感动,于是他派人向介之推求助。

没想到解之推是真的不愿意出山了。晋文公望着茫茫群山,一时束手无策,终于听信了一个小人的馊主意,在山上放了一把火,想把介之推出去。

没想到,山都烧了,解之推还是没出现。大火退去后,人们在清理现场时发现解志推已被烧死在一棵柳树下。

所有旁观者都感慨万千。

为了纪念他,人们选择了这一天,并停止用火。

哪个说法更准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寒食节蕴含着中国人的精神信仰,所以流传至今。

唐宋时期增加了两个节日扫墓,形成了清明节。

以上两个节日似乎与扫墓祭祖无关。直到唐玄宗时,才创造性地将寒食节作为统一的扫墓节日。

唐玄宗开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盛世。官员经常回老家扫墓,耽误了很多事情。唐玄宗经过推理,简单地采用了上述方法。

据唐代史书《唐姚辉》记载,公元736年,即开元二十四年,玄宗宣布寒食节和清明节放假四天。

这是中国历史上官方第一次把扫墓祭祖和清明联系起来。

从那以后,清明祭祖就成了一个重要的习俗。

官员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做好扫墓祭祖的安排,这样就不会再有官员因为要扫墓而定期请假。

其实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祭扫、缅怀先人的仪式。

中国最早可辨认的墓葬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广东英德清塘遗址,距今已有13000多年。

在母系氏族社会,对祖先的祭祀是最重要的。在周朝,祖先崇拜是“吉凶客军吉”五礼中的重要一环。

在祖先崇拜的过程中,中国人重视孝道和家庭的人文情怀得以彰显并延续至今,深刻塑造了中华文明。

唐朝以后,清明节扫墓开始流行。

按照习俗,人们在家里收拾一下,就出发去墓地了。到了之后,我们会先把杂草去掉,在坟头上放上新土。然后摆放祭品,给祖先烧纸钱。最后磕头行礼,拜礼到那时才算完成。

宋代的《梁璐之梦》中也记载,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会到郊区去扫墓,以表达他们的思念和敬意。

可见清明扫墓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世俗的潮流,无论是官员还是普通百姓都会参与。

宋代诗人高柱(第四声)写清明节酒扫墓之感。他写道,山上到处都是上坟祭祀祭扫的人,烧纸钱后的纸灰随风扬起,四处飞扬。

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些地方,我们仍然有这种传统的仪式习惯。

到了现代,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一些地方不再有烧纸钱的习俗。祭祖仪式已经改进了很多。

摆放花草、进行亲情缅怀等绿色祭祀逐渐成为人们祭祀的新方式。

但是,无论祭祖的形式如何变化,在祭祖仪式中,永远是那颗缅怀祖先、尊重祖先的心。

曾子曾说:“慎终追远,民德重归厚。”。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续五千年而屹立于东方,成为唯一没有被割断的人类文明,离不开对祖先和历史的崇敬和记忆。

宋代以后,清明习俗越来越多,有些流传至今。

除了最重要的扫墓,清明习俗中还有许多有趣的活动和仪式。其中一些流传下来,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玄宗是清明习俗的重要开拓者。

当时除了节假日扫墓,清明还流行穿柳插柳、斗鸡、蹴鞠、拔河等活动。

清明节的时候,玄宗会给大臣们一根柳条,说柴戴上它就不会中毒。

人民也受到影响。俗话说“清明不穿柳,美人傲”“清明不插柳,来世成黄狗”。

在唐代的《胡光志书》中,就有“清明时节,男女出门扫墓”的记载。清明节,男女老少穿上柳条,出门扫墓。

也有人说穿柳插柳其实起源于宋代。

宋代著名诗人柳永一生才华横溢,但私生活却非主流,经常在花街柳巷游历,为当时文人所不齿。

然而,他的才华却深受艺妓们的喜爱。柳永去世后,爱她的歌手们筹钱安葬了他。

据他的姓氏说,每年清明节,歌者都会在他的坟前种上柳树纪念他,这也逐渐成为清明节“种柳”的习俗。

这个传说是真是假,无法证实。但这份美好的心和真挚的情,才是“草中放一柳”的真正意义。

此外,玄宗时期,“公鸡热”开始在达官贵人中兴起,公鸡被作为宠物饲养。斗鸡成为古代清明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斗鸡人也因此受益,身价暴涨,甚至一度显赫。民间甚至唱到:“生来就不需要认字,斗鸡也能赢学。”

就像宋代的蹴鞠,天下之好,而下之盛。

不过现在已经很难看到这种活动了,可能是因为现代人不缺各种娱乐文化活动吧。

到了宋代,清明节扫墓更过瘾。除了祭祖,更多的是外出春游,聚会。

宋元以后,扫墓、祭祖逐渐成为今天清明节的主要习俗,与上思的寒食、禁火、郊游并列。

《东京花梦录》记载“新坟皆用此日祭扫,都城人出郊,士开其门,四野如市。”意思是清明节那天,北京的人会到郊区来,人和市场里的一样多。

“常常在香树下或园间,罗列杯盘,互相劝解。”人们扫墓完毕后,就会开始狂欢,放松心情。

“京师歌舞满园,黄昏至。”首都各大花园里都是歌舞艺妓,演出要到晚上才结束。

这与北宋发达的民间经济和市民文化的繁荣密切相关。人们更注重世俗情怀,却很少像汉唐那样热衷建功立业,开疆拓土。

少了轰轰烈烈,也多了人间烟火。这就是宋代将清明节的习俗集大成的原因。

除了游玩和宴请,有些地方的人们还会有一个有趣的民俗,那就是放风筝。

说到风筝,这是一项被公认为“人类最早的飞行器”的伟大发明。

相传楚汉相争时,项羽在垓下之战中被刘邦包围。韩信用牛皮做了一个风筝,绑上竹笛,让它在风中飞舞,发出声响。

汉军将士借着笛子唱楚歌,彻底打击了楚军的士气。这就是著名的“四面楚歌”。

唐宋时期,随着造纸术的发展,风筝由纸糊而成,从战场传到民间,并迅速传播开来。

清明时节,风从下往上吹,非常适合放风筝。

《贾青·鲁》中曾提到:“春之风自下而上,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鸢’之谚。”

更重要的是,放风筝被古人认为可以去除厄运,带走疾病。人们把所有的病都写在风筝上,当风筝升到空的高度时,就剪断风筝线,让它随风消失。

就这样,疾病和厄运都跟着风筝消失了。

说了这么多活动,当然,寒食节流传下来的习俗,在清明节的习俗中也不能省略。

在北方,许多精致的面食菜肴是从古老的寒食节流传下来的。人们最常吃的是“撒种”。这是一种类似面条的油炸食品,咸鲜嫩脆,口感酥脆。

不仅北方人喜欢,其他很多地方的人也喜欢。

在陕西,人们发明了面粉花。陕北的女人更擅长这个。通过他们熟练的双手,发酵的白面粉可以被揉成各种形状。蒸面像艺术品一样,让人舍不得吃。

在山东,人们想吃鸡蛋和冷馒头。有的地方想吃凉高粱米,有的地方想吃煎饼。据说不吃的话会被冰雹。不管说法有多奇怪,总之对于山东人来说,礼尚往来是必须履行的。

在南方,很多地方的人在清明节不生火做饭,而是吃事先准备好的绿色丸子来缅怀祖先。

清代大文学家、美食家袁枚曾在其名著《随园食单》中这样描述青团:“青饼青团:捣草为汁,拌以面粉,制成饼、球。色如碧玉。”

青团是将新鲜的艾草洗净,去苦味,捣成汁,拌入准备好的糯米粉中,裹上豆瓣酱、花生或芝麻等馅料,然后放入锅中蒸熟。

煮熟的青丸子色泽翠绿,软糯,吃起来微甜,有一股艾草的清香,十分爽口。

这种祭祖用的清明食品,是很久以前发明的。

在宋代琐碎的记载中,有这样的记载:“蜀入寒食节,采刺桐叶,以细冬青染米,青而明。”这和现在的做法一模一样。

青和清是谐音,艾草是驱邪避灾的吉祥之物。除了美食,青团还体现了人们想要过上更好生活的意义。

此外,清明节还有各种各样的美食习俗,如清明蜗牛、清明粽子、清明巴、紫府和紫推馍,这些食物都很有营养,也很美味。

乐章结尾部

在今天的清明节,我们有很多习俗已经随着条件或习惯的改变而消失了。比如蹴鞠和斗鸡。

然而,大部分习俗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今天清明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还有很多习俗已经深深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比如荡秋千、植树。

尤其是荡秋千,已经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无论是在学校操场上,还是在小区里,秋千架随处可见,孩子们开心的欢呼声不绝于耳。

每年的3月12日也成为了一个特殊的植树节。

有外国网友一直好奇在海外“知乎”Quora讨论,中国的清明节都做些什么?文章已经给出了大部分答案。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一切都在不断变化。即使是最伟大的传统也在不断创新。

但是,不变的是我们民族的生机和活力。

从清明节习俗的演变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慷慨大度,更能感受到它与时俱进,生生不息。

-结束-

作者:Libre

编辑:甄珍

往期推荐文章:

令人垂涎的烧烤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它是如何征服我们的?

《八百里快递》:古代的快递不仅能送鲜食,还能送人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jladysyren.com/a-164105.html
1
上一篇转租协议
下一篇 关于改变自己的作文 关于改变自己的作文600字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6 2726 9593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0632399@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