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草长莺飞,杨柳醉春烟。孩子们放学回来得早,所以他们忙着乘着东风放风筝。
这首名为《村居》的诗,很多人都耳熟能详。这首诗从上世纪80年代末进入小学语文课本,至今已有30多年。但说到这首诗的作者高定,人们恐怕会一脸茫然:高定?谁是高定?很多选本选这首诗的时候,只说他是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字单,字拙。他生活在清末,生卒年和生平事迹“不详”。他只是一个神秘的人物。
幸运的是,高定的诗集,我的诗的手稿,仍然相距甚远。开头有一行是他的朋友李贵(1842-1903,字小池,中国近代邮政倡导者之一)写的,从中可以了解到高定的生平。
高定相貌平平,不善言谈,高度近视(李鬼《向星》称他为“眼睛露在外面,眼睛用纸擦”)。终其一生,他只是一个教师和办事员,他最大的爱好是写诗。这与他的祖父孙林(1778-1856)的例子密切相关。孙林,本名苏门,也是当时的一位小诗人。由于家境贫寒,高定在学会做生意后只能向孙林学习,所以孙林对高定来说既是亲人又是导师。在他去世之前,孙林把他的诗歌手稿送给了高定,他非常珍惜它,并把它保存在他的行李中。杭州城逃的时候他也带着。光绪五年(1879年),在李贵等友人的帮助下,体弱多病的高定完成了人生中最后一件大事——为孙林出版诗集《秋呢喃堂稿》。次年春天,高定不幸染上湿热,病逝于宁波。
高定死后,留下了2715首诗。李鬼邀请了高定的另一位朋友金易,选诗1080首,编成四卷,然后在光绪八年(1882年)出版,开头有黄福勋的序、金易和李鬼的《向星》的序,卷末有捐姓和李鬼的后记。
本文开头提到的《村居》一诗,收录在《卓屋诗稿》第二卷。同题有四首诗,这是第三首。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高定创作了许多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而这一部尤为特别。前两句以风景为主:二月,春草发芽,莺飞绕,春风下杨柳枝头轻轻拂岸,仿佛陶醉在春雾中。最后两句话重点说人:一群天真可爱的小朋友放学回来,发现时间还早,赶紧拿出纸鸢,在温暖的东风中放了起来。如果说前两句平淡无奇,后两句就很精彩了。特别是最后一句中的“忙”字,既表现了孩子们行动敏捷、活泼好动的天性,又从侧面反映了春天的丰富趣味和生机,甚至还包含了一点哲学意味,即我们应该珍惜美好的事物。对比前人描述的关于孩子的名句,如“路人皆问且远远招手,鱼儿吓得不敢出奇人”(唐的《孩子钓鱼》),“孩子急追飞进菜花寻不见处”(宋杨万里的《新城店》),“欲捕蝉,忽默不作声”(袁枚所见)等等,真是可圈可点。
关于这首诗,近年来,一些选本和鉴赏文章称之为“高定晚年退居上饶地区,住乡时的即兴之作”(周啸天《小石天硕》,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甚至说高定“被和议派排斥、打击,但志难伸,晚年退居上饶。诗中孩子们放风筝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大概就是诗人的野心难以付出后的心吧。这些说法实际上是错误地复制了辛弃疾的另一部同名作品《清平乐村宅》的写作背景,并“强加”在高定的村宅头上。原因是这两首诗是小学语文课本的题目,都是关于农村生活和儿童活动的(辛丑话里有“大孩子锄豆溪涧,中孩子编鸡笼。“我喜欢‘孩子死了,小溪趴在头上剥莲花’这句话),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把这两部作品联系起来,导致了一个错误。《卓吾诗稿》中的诗歌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从村居所在地来看,这组诗被认为是同治二年(1863年)的春天。当时,36岁的高定正在宁波农村教书为生,但他写的是没有受到战争影响的宁波农村的春天和童心。他既不是“老年”,也不是“隐居上饶”,仅此而已。读诗可以向人讲述世界,但前提是我们对“人”和“世界”有准确的把握,否则对理解诗歌毫无帮助。(陈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