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微信上转发了一篇题为《我们为什么要上大学?历史的进程和个人的力量哪个更重要?”光看题目不容易理解要表达什么观点。文章很长,对于文章中提出的问题,作者本人似乎也给出了一些答案。
笔者给出的第一个答案是:人力资本投资。因为上了大学,可以获得更多更好的知识和技能,这样就业后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作者还用他列出的公式来证明,如果你上大学后,你得到的收益超过了你付出的成本,那么这笔投资就是成功的。如果你上了大学之后,得到的收益小于付出的成本,那么这笔投资就是失败的。
作者还认为,大学最重要的功能不是学了什么,而是信号功能和排序功能。高考的本质是对学生的智力能力进行选拔和排序。这已经不是我们为什么要上大学这个问题的答案了。这是一个关于大学是用来干什么的功能性问题。这个信号函数指的是什么,不好理解。
结合作者对这两个方面的论述,是否可以看出作者的论点:大学是用来选拔和排序人力资本的,我们要上大学的孩子只是参与了这所大学的功能?至于大学本身的功能,作者说不是让学生学什么。换句话说,学生在大学里学到了什么知识和技能并不重要,但能参与到被大学选拔和排名的过程中,成为被选拔和排名的对象材料,似乎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你能进哪所大学,你被选拔到什么水平,最终决定了你能否成为这笔人力资本投资的最佳材料。
我不否认,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上大学不被认为是一种投资是不可能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完全回避这样的投资理念并不现实。尤其是孩子的父母,这种功利观念可能更强。对于孩子来说,有些可能成熟的早一点,也会有这种观念。而有些孩子,也许没有那么早熟,对上大学是不是一种投资有着模糊的认识。当然,早熟的孩子在上大学的过程中可能更功利,目标明确。没那么早熟的孩子,可能比较单纯。
养成了这种把大学当成投资的观念的同学,在大学的学习中可能会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目标,会给自己的学习努力带来一定的动力。这种投资理念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另一方面,这种投资的目标可能显得有点肤浅。如果大学毕业后,一旦得不到更多利益的目标,该生可能会感受到很大的打击,对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不利因素。
那些没有那么早熟的同学,在大学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一个是不考虑其他问题,不要过多考虑自己毕业后的未来。在他们心目中,学习是第一位的。只要把学习做好,其他的都不重要。至于学好之后做什么,找什么样的工作,得到什么样的收入职位,都无关紧要。相反,这样的学生进入社会后会有更大的成长空。另一种情况是进入大学后,他们缺乏学习的动力。开始整天游手好闲,玩游戏,谈恋爱,或者做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当然,这样的学生不够稳定。他们在大学里抽不出时间好好学习,这对他们的未来没有积极意义。对于这类学生,学校、老师、家长还是要做很多工作来正确引导。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比如对于一些经历过多次高考,年龄大了才刚刚进入大学的人,或者身体残疾程度不同的残疾人来说,一般来说,他们来大学读书的时候功利心就比较少了。他们对未来的看法更加不确定。在他们看来,能够进入大学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大学毕业后能不能找到能赚钱的工作并不重要。他们看重的是大学里的学习机会。他们不会轻易错过这个机会,他们会拼命利用这个学习机会来提升自己,充实自己。
当时我们在读大学的时候,我们的心情和上述这些人很像。我们很多人都去过农村的兵团,参加过部队,在工厂工作过很长时间。那时候,我们非常渴望有机会上大学。但是恢复高考前几年是不允许的。1977年,我们终于得到了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我们大部分有幸进入大学的老同学都很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他们基本上对学习如饥似渴,每天抓住一切可能的时间。
至于大学读书是一种投资的观点,我相信我们大多数人当时都没有想过。可能已经有人想到了。他们比我成熟。反正我没想过这种可能性。我们高考的时候,媒体还在宣传要有一颗红心,要有两个准备。也就是说,无论你是否考上大学,都要做好准备。至于毕业后,我们也会想到到时候做两个准备。这两个准备无非就是,一个准备接受国家的分配,一个准备回原单位,想干嘛干嘛。至于工资之类的其他东西,并没有太大奢望。当时大学毕业生,还没参加工作,实习期间每个月46元钱。工作多年的不需要经过实习期,月薪56元钱。至于大学生挣更多钱的可能性,当时我们谁也没想到有可能。那时候还是计划经济时代,不存在有人发财的可能。这种情况反而让我们这一代人在大学里主要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因为想其他的都没用。
这是不是类似于一个佛教的概念?可能有一点?但在我看来,上大学还是少想一些与未来无关的所谓功利的东西为好。那是六个不干净的根。所以还是要把心放下,老老实实认真看书,把学习搞上去。如果这是佛教体系,那么佛教体系就是佛教体系。这种佛学不是对一切都无动于衷,一切都是悬在周围的。这种佛法只是说,你要静下心来,做你该做的事,与此无关的一切都可以放在一边。这是大学生应该做的。如果你再去想其他功利的,不着调的东西,对你在大学的成长是没有任何好处和用处的。
(作者是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经作者授权】,修改发布;图片来自网络,已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