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com 2015年4月12日03时53分
网址:http://cswbszb . China Jilin . com . cn/html/2015-04/12/content _ 116107 . htm?Div=-1,id:0文|荣前进
1992年,舒婷在美国遇到顾城,指着顾城的布帽笑道:“顾城,那是什么?”说:一位外国老太太送给顾一顶直筒羊毛针织帽,顾城很喜欢,但她摘不下来。当帽子被撕破时,他灵机一动。他剪下一条旧牛仔裤,试着做一顶帽子。他非常喜欢它。从此,帽子似乎长在了他的头上,成了一种象征。
顾城的帽子不仅是一个吸引眼球的标签,也是一个误导性的话题,更是一个思考后有些尴尬的话题。关于这顶帽子有各种猜想和猜测。如果你在网上搜索“顾城帽”,你会发现很多人都在关注这个问题,比如:为什么顾城总是戴着一顶奇怪的帽子?顾城为什么要戴白帽子?有什么意义?顾城总是戴着一顶裤腿做的帽子。为什么是裤腿做的?顾城的帽子很特别!在《顾城海外遗产集》历经近十年终于要陆续问世之际,该系列丛书的主编荣前进专门撰文,谈顾城的帽子,与帽子下的顾城不同。
顾城的完整版颖儿就要出版了。
“朦胧诗人”顾城是一个包裹在神秘之中的人物。他的那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找到了光明”几乎成了他的标签。但实际上,顾城还写了24篇短篇小说和一部长篇小说《颖儿》。特别是在海外海岛生活的六年间,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这些作品并不为国内读者所熟知。
经过近十年的整理,《顾城海外遗产集》将由金城出版社出版。这本选集包含六个主题的九本书,包括小说、诗歌、散文、哲学、访谈和对话以及演讲中的问答。顾城的姐姐顾湘做了细致严谨的注解,并配以数百幅顾城的画作,全面还原了顾城在海外六年的生活细节、写作情况和心境,呈现了一个真实而立体的顾城。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收录顾城小说《颖儿》完整版的《颖儿及其他》已经出版。这本集子收录的小说《迎儿》是目前最完整的版本,有很多段落是之前“暂不发表”的。本版《迎儿》使用的是顾城带回新西兰岛的印刷本,作者修改了100多处。
一个
在Douban.com,不仅有一个来自顾城的诗歌爱好群体,还有一群“爱顾城的帽子”。对于“帽子”这个问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挑选几组答案看看:
1.顾城的名字有“城”字,他的帽子也是“北京城”的形状。他在海外漂泊,想家,想念北京城,所以穿上它来缓解思乡之情。
2.有一种说法是,顾城觉得这顶帽子很像坡的帽子。这是他的烟囱,当它发怒时,它从他的头顶升起。
3.因为他的灵魂告诉我们,他的诗告诉我们,他眼中的世界永远蒙着一层薄薄的灰尘,但他的高贵是与生俱来的。那顶帽子让他远离这个世界,又接近它。
帽子是白色的,意味着它是纯洁的。有他标志的帽子是用顾城的裤腿做的,意思是颠倒世界,象征他对反叛的标榜和对自由的渴望。
根据北岛康介的《失败之书》,顾城担心自己纯洁的思想被世俗污染,只好戴上自制的帽子,让自己与众不同。
6.确实是一条牛仔裤剪下来的裤腿。以此来表达对世俗的逆反意识和反抗。
这顶帽子到底是什么?
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话题,而且有趣是有原因的。首先是这顶帽子的面料和方法。
最普遍的看法是,顾城的帽子是裤腿修饰,是从牛仔裤上剪下来的裤腿;也有人找到依据反驳,说这不是裤腿,是自制牛仔。\”制作起来相对简单,只需封住一边的嘴.\”其实听听顾城身边人的介绍,尤其是他的家人,他的帽子用什么面料,怎么做的,是谁给他做的,就简单明白了。
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1987年夏天),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一天到晚戴着一顶布帽,在高圈里从来不摘下来。“这是我的‘思维帽’,可以隔绝外界。”我听他对人说过这句话。\”我怕冷,所以我总是戴着帽子。\”-这是另一个版本。谢烨给他缝了几个相同的布圈,用不同的材料做的,温顺地微笑着给他穿上。
这是顾城在新西兰的朋友、奥克兰大学的同事叶松曼英在1993年10月15日写的。她在《在新西兰的那些年——顾城夫妇的生活》中写过一段“顾城的帽子”。据同事说,顾城的帽子是用布缝的,是谢烨帮他缝的。
顾城总是戴着牛仔裤腿做的帽子,出现在各种场合。我已经跟他说了很多次把这顶破帽子扔掉,我觉得不吉利,但是他说这顶帽子是他的烟囱,他生气了可以从那里跑掉。
这是诗人芒克说的。他以为是牛仔裤腿做的。
顾城的帽子不是裤腿做的,是同一种布料做的。当然,如果你想这么说,就直说吧。
针对诗人芒克的说法,顾城的姐姐顾湘给他写了一封公开信进行反驳。1990年9月,顾湘在顾城的帮助下移居新西兰,后定居激流岛。她见证了哥哥的成长和最后的死亡。她在巨大痛苦下写的《顾城我面对的最后十四天》,是了解顾城海外生活的基础读物。
这个问题最权威的答案是顾城的妻子谢烨。在《游戏——我和顾城》一文中,她回顾了他们恋爱结婚的过程,描述了许多充满幸福的细节和场景。关于帽子,她写道:
我从没想过他会摇缝纫机,还做了一顶高高的布帽戴在头上。我吃了一惊,脸色好看。我脱口而出:“汗!”\”
“你永远是‘少数民族’,你应该是可汗。”
他很喜欢这个名字,走来走去。
他不再孤独。他有两个名字。
其实在顾城出国结婚之前,他就给自己做了一顶笔直的高帽子。顾城自己的话作证:“我小时候做了这样一顶帽子,二十年前又做了一顶戴上。”然后出国后觉得西方很自由,就穿上去外面。\”
顾城对帽子的喜爱有照片为证。
三
为什么有这么多关于帽子含义的猜测?
读者或朋友因为顾城的帽子而做出的各种猜测,都是有理有据的。它们首先来自顾城自己的改造理念。
总结起来就是这样:城墙,或者说北京被拆的城墙;家,房子;城堡;烟囱,拔火管;天线;大炮;花盆;裤腿;钱袋——因为不封顶,可以直接往里面扔钱。在这里,有外形上的相似,也有情感上的依恋——不是依恋,比如对安全、对家乡、对海外的担忧,还有纯粹是玩笑的玩笑。
这些说法都反映了一个矛盾:一方面刻意迎合,拿各种“理由”让观众“误入歧途”;一方面,他消解了自己,发了一些牢骚:“诗是看不到的,帽子总是看得到的。我妻子建议我申请专利,然后去看时装展览。也许我不能卖诗,但我可以卖帽子。”“只是一种表达方式,不要当真。”找点乐子。
给一个简单的帽子和这么复杂的“答案”意味着什么?帽子对顾城来说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也就是说,它适合我的脑袋,或者说我的脑袋适合它。我的头喜欢戴它。这个理由很简单,看起来也很充分。
这是一个简单而充分的理由:我喜欢。
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场合,顾城喜欢戴各种各样的帽子,有直筒的,有帽檐的,有花式的,有素色的,甚至还有军帽。在顾城的相册里,从小到大,从国内到国外,他似乎更多的是戴着一顶帽子:一个在部队大院长大,在山东农村生活过几年,生活在六七十年代。在一个崇拜士兵的时代,帽子可以御寒,这似乎是一种向往和希望。这个体验,就是今天很多孩子喜欢戴旅行帽,棒球帽之类的。
甚至对于他戴直筒帽的原因,我们不妨大胆猜测一下:灵感可能不是来自历史上坡的《紫展祥》,而是来自“”:为批判对象戴的纸筒高帽。大人们正如火如荼地与“反革命”生活作斗争,孩子们拿起样品,玩着斗争的游戏,给伙伴或自己戴高帽子。
只有一次我戴着这样的帽子上街,引得街上所有的女孩都嘲笑我,让我很骄傲。
这种自满使他找到了一种自我表现、自我满足、炫耀和显眼的方式。
他出国的时候,“因为我估计西方是个自由的地方,几亿人会有几亿顶帽子,我的帽子应该不稀奇。”好像我这辈子做的唯一一件事,完全是我自己的选择,就是把这顶帽子做出来,戴在头上。”然而,令他惊讶的是,在欧美,他的直帽也是让人好奇的。这顶帽子实际上成了他有意彰显个性和自由的象征。
我在中国的时候,真的不敢在公共场合戴这样的帽子…在我完全不在乎世界怎么看我的时候,我戴上这顶帽子,就是做了自己想做的事。但是这顶帽子真的是我和外界的一个界限。戴上它给我一种安全感。它就像我的家。
一顶帽子给他安全感和自由感,是一种诗意的、诗意的理解和表达。
他对帽子矛盾而有趣的态度,大概不外乎两种心态:
一个是好玩。既然喜欢,就满足自己的喜欢,让自己快乐;也希望别人开心,满足他的询问欲,让询问者觉得好笑:“我知道他需要答案”,“所以我得给他们一个理由,不然人家心情不好。人就是人,一切都要解释。我们想为生活增添光彩。”
第二是洞察力。即顾城在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洞察了事物的本质——表情——说话,使他对语言有了哲学上的理解。
如果帽子是个性。起初,顾城做了这顶与众不同的帽子,也算是对个人兴趣的一种自我肯定,一种与众不同的个性展示。然而,他走进了空这个人们相互交流的房间,感受到了帽子带来的玩笑、批评甚至攻击。他经历了性格的障碍。戴与不戴,有选择地戴,无所顾忌地戴,帽子成为标签,以一种近乎对抗的姿态,表明自主选择、自由存在的状态。
顾城的帽子就像他的诗,“这顶帽子真的是我自己做的。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的帽子,就像每个人都写自己的诗一样。”(道理很简单——背诵完回答观众提问),纽约,1992年5月13日。见《在演讲中回答问卷》和《看见睡莲后》,第二辑)
1993年10月7日,顾城在树上自缢的前一天,在他的《给儿子的信》第十一节中,顾城写道:
山姆,世界上有许多人嘲笑我和你父亲的帽子和外表,有些人恨我,因为我恨他们。山姆,只有你应该这样做,但你不要嘲笑我或讨厌我。小时候,你只是说:调皮的爸爸。
知道了顾城帽子的所有原因,再看到这样的恐惧和忏悔,难免会有一种悲凉感。
这一版手稿
综合华西报、新京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