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温暖的团聚过后,大量农村青壮年纷纷踏上了返乡进城务工的道路,留下一些留守儿童不得不继续托付给老人或亲戚照顾。
前不久的《农村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农村儿童的抑郁和焦虑状况令人担忧,留守儿童的两项指标均高于非留守儿童。如何给他们更多的关爱?中国教育报微信公众号就此话题进行了一次网络调查,有近千名网友参与。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网民认为农村儿童抑郁症检出率高,父母陪伴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如何进一步保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值得进一步关注。
缺少父母陪伴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儿童在早期是否与父母或重要照顾者形成安全、良好的依恋关系,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和人格健全发展的关键因素。\”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分会主任何宁指出,在良好亲子关系下成长的孩子,更自信、自尊、乐观、充满希望,对失败和挫折有更好的心理韧性,期待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在留守家庭中,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不在身边,孩子建立亲密情感联系的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容易产生孤独、恐惧、无助等情感体验,安全感低,自卑感强,容易产生心理和行为问题。
河北省张家口市外口泉小学校长贾江说:“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农村老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只能保证子女温饱。有的孩子可能因为情绪正常而长期抑郁,产生心理问题,但老人很难发现并有效缓解。”
何宁认为,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孩子可以逐渐学会如何有效地处理压力挫折,积极面对负面事件,并成功建立人际关系。而留守儿童往往缺乏这样的学习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形成良好的应对方式和灵活的调节能力,也容易导致他们的自卑和低效能感,容易陷入被动、抑郁和无助的困境。
促进家校合作,关爱留守儿童
调查中,超过四分之一的网友表示,开展学生心理咨询的难点是家校沟通的困难。一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出后缺乏辅导能力。这类问题怎么解决?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在华表示,《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让孩子有法可依,这对学校也有积极意义。它一方面为家校合作教育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也促使家校合作。为此,老师和班主任可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即使父母外出工作,也可以为父母提供灵活的指导,比如开展网络讲座,促进父母更有效地参与孩子的成长。
此外,超过三分之一的网友认为,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后,班主任和学科老师可以进行家访和心理疏导。何宁同意这一点。如果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教师需要与孩子的家长耐心沟通、协商,利用家庭的情感优势和资源,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让家长及时、灵活地给孩子提供物质帮助、情感支持和行为建议。如果能借助专职心理老师或专业咨询机构的力量,效果会更好。
贾江介绍,通过近年来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深入实施,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有所提高。一些公益组织和社会团体为留守儿童提供了物质帮助,一些高校还为留守儿童提供了“代理妈妈”等服务,在及时疏导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留守儿童家长如何实现“情感在场”
“父母的亲力亲为有助于缓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要使‘个人养育’的效果最大化,就必须提高父母陪伴和在场的质量。”何宁强调,父母能否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和工具性支持是一个更实质性和更关键的问题。
留守儿童的父母往往无法陪伴孩子。在没有“身体在场”的情况下,他们如何实现“情绪在场”?
网友@尼采说:“我的孩子也是留守儿童。我们每天至少录像一次。在固定的时间,我会提前把聊天话题和主要事项写在备忘录里,让视频高效有趣,长期坚持。”
刘在华建议:“现在交流方式很多。可以通过打电话或者微信视频来增加亲子交流的次数。家长要了解和掌握一些亲子沟通的技巧,比如多鼓励和表扬,给孩子说‘不’的权利,建立长期的双向沟通,提高沟通质量。有时候也可以用书面语言沟通,比如给孩子写一封信,让孩子自由倾诉。要更加注重让孩子感受到被关心和被接纳,激发孩子与父母分享自己感受和想法的欲望。不要未经深思熟虑就‘封’孩子的嘴,随意否决孩子的话语权。”(记者孔萌易信)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