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鄙视杜甫的声音又莫名其妙的流行起来,说他没有意境,牢骚满腹,缺乏文采。
傅批判?你当然可以。自古以来就有不喜欢他的声音。但杜甫在世时,如果听到有人批评他不配做唐代第二大诗人,或许会有所启发。因为无论是和比他早出生的王维、李,还是比他晚出生的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碧,杜甫作为诗人的存在感都太低了。他死后几十年才开始出名。
世界上没有人了解你。
杜甫的祖上真的很有钱。公元712年,他出生在河南珙县,他的祖父杜已经去世四年了,是晋朝著名的杜预的第十一个孙子。即便如此,杜甫也有杜的背景,他的父亲曾在朝鲜做官,他的母系与皇室有亲戚关系。杜甫出身官宦之家,一出生就享有终生不纳税、不徭役的特权,自然优越于常人。
从20岁到30岁,杜甫在吴越和齐鲁度过了两次漫长的旅行。除了写诗“登上顶峰,你会看到,其他的山在天空下都显得矮小。”,他娶了一位出生在洪农杨的妻子。虽然735年在洛阳科举失败,但也没怎么在意。反正那一届只录取了27人。反正他还有个爸爸可以依靠。三十三岁那年,我遇到了已经很出名的李白,脱了靴子,于是互相交了朋友,互相赠诗,从此再也没有见面。
巩义杜甫故里景区。诗人展区,青年杜甫在屋里玩耍的雕塑。
三十五岁那年,杜甫到了长安,他的父亲杜宪在乾县做县令——但杜宪没多久就去世了,杜甫随即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出身府,做官几乎是唯一的生存之道,而做官的方式只有三种:
1带着真本事参加科举考试。每次2000、3000个学者,录取率不一定是1%。杜甫是残酷纸上的失败者。何、张九龄、王维,这些当时文坛上的大人物,都是顶尖的学者。
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很容易找到兼职。不过杜甫虽然家庭背景不错,但是家族势力已经衰落到可以给他一份工作了。
设法依附权贵,希望他们会支持你。李白默默无闻的时候,没有写“呵,我怎能庄重地对高官厚禄卑躬屈膝”,而是尽其所能地写了“荆州与汉室之书”,把一个平凡却执政的汉朝宗吹上了天。
第一条和第二条路不通,杜甫只能走第三条路,也就是所谓的“干驿”。他不断寻找呈现自己诗作的方法,吹嘘权贵们的卓越功勋,希望他们能获得见识和知识,给自己一个光明的未来。李当政时,曾吹捧李;李死后,他的对手杨掌权,杜甫改吹杨。
但是都没用。杜甫除了《大历赋》三篇偶尔引起唐玄宗注意外,基本无人问津。长安是个有才华的穷书生。是什么让杜甫与众不同?杜甫直到四十五岁才得到一个掌管兵器和武器的小官。
Xi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唐大明宫是盛唐时期最著名的宫殿群(据视觉中国)。
然后安史之乱来了,杜甫逃跑的时候被叛军抓住了。因为他太隐姓埋名了,叛军连把他当正式俘虏都懒得拿,跟逼他投降的王维完全没法比。杜甫逃亡后,他去了唐肃宗当了一名左翼拾荒者,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幼稚和卷入丞相府的浑水,很快就被疏远了。杜甫年轻的时候辅佐过尧舜的后稷和齐国,但是真正涉足政坛的时候,被人形容为才子气低,真的不觉得委屈。
杜甫到成都后,终于在《节度使》的门下谋到了一份工部外交部长的工作,给费鱼袋。杜甫太兴奋了,整天在身上挂一个鱼袋,引来同事们的嘲笑。再说,没官的时候,他想当官。真正做了官的杜甫,对幕府公文和繁重的工作量并不宽容,不时抱怨。
严武死后,杜甫没有靠山,不得不离开蜀国。一路经过夔州等地,最后连个立锥之地都没有,病死在湖南响水的船上,穷得连棺材都搬不回河南的祖坟。杜甫除了1500多首诗和一些7岁就开始背诵的手稿,什么也没留下。
成都浣花溪公园的杜甫雕像
不管是受时间限制还是能力差,杜甫一生都在闯祸,直到做诗才习以为常。他微笑时写诗,当他年幼的儿子死去时也写诗;看到黄鹂白鹭就写诗,听到茅屋破风声也写诗;当他知道效忠者为收复失地而欣喜若狂时,他就写诗,当他反复抱怨与幕府同僚的矛盾时,他也写诗。直到去世前右臂瘫痪,左耳失聪,他还在写诗。
只是不管是诗还是人,杜甫活着的时候存在感太低了。虽然我和当时的著名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雪霁都有交往,但当时的著名诗人中,没有一个人提到杜甫的一首诗,无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更何况当时无论是什么评选标准,杜甫的诗都进不去。
当年杜甫科研的状元是贾芝,他的诗文在当时颇有名气。后来,他为唐玄宗起草了一道圣旨。杜甫称赞他“反映千古”,李白把他比作西汉的贾谊。那个时候,杜甫在当时人的眼里。“练了三十年,贾公子也不配多看他一眼。”
02花开的时候,我又遇见了你。
在他去世二十多年后,杜甫开始时来运转。十五六岁的元稹不知怎的看到杜甫的诗,惊叹不已,赞不绝口。
当元稹年龄越来越大,文名越来越大,官声越来越大的时候,杜甫的春天真的来了。公元813年,杜甫的孙子杜终于将祖父的灵柩迁回河南祖坟安葬,途经荆州时遇到了在那里做官的元稹。元稹为唐代工部尚书杜君墓题词作序,也是第一次有人给予杜甫最高的赞誉:
自诗人以来,没有人像孩子一样美丽。
元稹的赞不是来自空。759年是杜甫一生中最艰难的一年,但他写了一系列名为“三官三别”的诗。元稹和他的好朋友白居易,当时都在提倡诗歌反思现实,摒弃淫词,所以他们在《三官三别》中读到了其他诗人没有的东西:
父亲早已被带走,母亲将年满18岁的儿子送上战场,痛哭流涕,感动不已。白水东流黄昏,青山还在哭。眼睛干涩的时候能看到骨头,世界就会无情。新的安全官员)
三儿二刚战死沙场,可以躲着老人和老婆婆。(一人附书,两人新杀。黎明将升到未来,留下老人一个人。《石头护城河》)
桃林一战,唐军坠入黄河死了无数人,潼关失陷导致长安失陷。(废话但有自制力,怎么会担心西方资本?唉,桃林之战把几百万变成了鱼。潼关官员)
结婚一夜的新娘告别被带走的丈夫,明知道没有希望,还是希望他回来。(你今天就要死了,你被迫承受痛苦。人事失误多,面对俊勇。《新婚》)
那对后代已战死沙场的老夫妻,老人在被带走之前就知道自己要离开妻子,还在为她单薄的衣衫而哀恸。(老伴在路上哭,年底衣服单。明知是死,又伤其寒。告别旧的)
战败后回到家乡的幸存者,在再次被征召入伍时,孤独无助,满目疮痍,无家可归。(当你靠近的时候,你最终会迷失。我的家乡到处都是秋千,远方也是整齐的。流浪汉)
当然,诗歌观察现实、呈现苦难的传统并非始于杜甫。从《诗经》到《汉乐府》,“说说说说说说”之类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曹操早就写过“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鸦”,虽然他自己也为此推波助澜;至于抗战,杜甫的《车店》代代相传,李白也有《城南之战》。
纪录片《中国》中的杜甫
杜甫真正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他用诗来形象化小人物的苦难。通过三官三别,元稹可以看出759年底层一些人内心深处的痛苦:新娘和丈夫死了,母亲和儿子死了,老人和老妇死了,无数上了战场的人最后在黄河里尸骨无存。
这样具体的人和细节,在李白的诗里,在岑参的高适的诗里,都找不到。有无数知名的和不知名的诗人,像、傅、李白、王维、高适和,经历了战争和流离失所的风风雨雨,但这些普通人的苦难只有在杜甫的诗中才能看得清楚。
这就是杜甫的可贵之处:除了在五律七律、绝句等诗歌形式上的成就外,他出身官宦之家,写出了同时代的其他诗人即使经历过也未曾见过,即使有也不愿入诗的东西。在元稹看来,这些几十年前发生的痛苦历历在目,现在读起来字字句句都很震撼。
白居易的《卖炭翁》是沿着杜甫的路走下去的续篇,但没有那么强烈。杜甫自己写过“一个诗人要谨防盛世”的诗,清代赵翼写过“国家不幸,诗人幸”。但杜甫之后,历代诗人所见的苦难依然层出不穷,而第二批三官三别却再也找不到了。或者正因为如此,在韩愈的《张继》中,才有了“杜丽文章在,火焰无穷”的赞誉。杜甫和李白被誉为唐代最杰出的两位诗人,由此开始。
成都杜甫草堂现在是纪念杜甫最著名的地方之一。
杜甫的“是江南美景,是落英季遇君”,三言两语写出了自己从盛唐到中唐的一生。虽然白元高度赞扬韩愈,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杜甫诗歌的成就。“诗要温柔敦厚”、“诗要高雅脱俗”、“诗要含蓄有内涵”的观念,比杜甫无论何时何地看到都要歌唱的观念更深入人心。柳宗元看了民生疾苦也能写《捕蛇者论》,但不用诗。
晚唐诗人韦庄,到成都找到杜甫破落的草堂修缮后居住,可见其仰慕之情。他选了自己的唐诗《游玄寂》,第一次从杜甫开始,但他只选了五首五律,两首七律。唐朝就要结束了,杜诗被广为称颂的时候还没有到来。
不要永远浪费江河湖海
杜世贞登上神坛,始于宋代。
北宋中期以后,欧阳修等“唐宋家”继续倡导始于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杜甫也因此更受重视并超过李白,称“千派重杜甫,一派重李”。苏轼自己的诗风显然更接近李白,但他推崇杜甫,说“诗归,文归朝鲜,书归燕,画归吴道子,但古今之变,天下之权,尽矣。”黄庭坚的江西诗派也视杜甫为一代宗师。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本人被称为诗圣已经很久了。
晚唐白萌《诗艺》说,杜甫经历安史之乱,其在甘肃、四川等地的亲身经历,皆有诗情画意,详加记述,“故名《诗史》。”南宋杨万里在《江西诗派序》中称杜甫为“诗人”。明末,汪思妍是直接称杜甫为“诗圣”的第一人,“青莲是诗仙,我是诗圣”。杜甫去世,诗人成圣,已经快900年了。
纪录片《中国》中的杜甫
不管有多少人喜欢诗人,总有人不喜欢。虽然历代对杜甫的负面评价逐渐减少,而不是逐渐消失。
北宋派领袖杨仪说杜甫是“庄主”,南宋大学者朱说杜甫的诗“无意义”,明代杨慎鄙视宋人,称赞杜甫的诗是“诗史”,近代郭沫若以地主阶级立场写杜甫…平心而论,并非所有的批评都是荒谬的。比如陆游写了一首“凌渡老在底层,总赞外省郎”的诗,质疑杜甫写了一首两位数的诗来标榜自己“洋郎”的身份;郭沫若说杜甫写“只为羞耻而顶礼膜拜”,是轻蔑和谄媚,同时又孜孜不倦地顶礼膜拜,真是分裂。
诗人和诗歌有时应该分开来看。杜甫的人格或许不是无可指摘的,但一千多首诗中至少有一百首是唐诗中的佼佼者,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几乎是除李白之外的其他诗人无法比拟的。无论是以思想性见长的诗,如《三官三分》,还是以格律严谨见长的诗,甚至是与格律诗相比一直被人看不起的绝句,这些出自杜甫之口的诗句,都足以让后人眼前一亮。没有杜甫诗歌这个支柱,很难不倒。
成都杜甫草堂资料图片(王小社摄)
所以,鄙视杜甫的牢骚或者虚荣心,真的不是什么新鲜事。不仅早就批判了,而且批判得更深刻,更实际,更合理。与其浪费时间鄙视杜甫,把自己代入“二曹”,不如老老实实地读读那些代代相传的杜甫诗词,感受一下“不枉江河流芳千古”和穿越时间空的现实力量。2020年,英国BBC拍摄了一部纪录片,片名为《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被汉学家红叶直接采用。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来到成都草堂探寻杜甫的足迹,在《指环王》中扮演甘道夫的伊万·麦克莱恩爵士用英语背诵杜甫的诗。在外人看来,杜甫作为诗人的价值似乎还是无与伦比的。
只是无论你怎么褒贬,都与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的杜甫无关。他生前穷困潦倒,缺乏诗意。他死后,似乎被誉为与李白并列的诗人。他活着的时候写诗纪念李白,“千年功名,万年功名,有什么好,等你死了就没了。”我不知道命运对杜甫是好是坏,但我发出去的诗,最后还是给了自己。
祁玲/文编辑程琦玲
(下载红星新闻,还有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