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

五把铁锹闹革命 铁锹一般在什么店买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1964年4月20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头版。 图为省大庆市铁人广场。大庆油田供图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1964年4月20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头版。

图为省大庆市铁人广场。大庆油田供图

记者到达大庆时,已是夜晚,整个城市车水马龙,万家灯火传递着温暖。很难想象,6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人迹罕至的冰冻荒原。

1959年,松吉第三口井涌出工业油。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前夕,油田命名为“周年”。第二年年初,一支数万人的石油会战大军从全国各地奔赴广袤的荒原,一场石油大战就此展开。短短三年间,860多平方公里的特大型油田被发现,把新中国“贫油”的帽子扔进了太平洋。

在铁王曼晋西纪念馆,记者见到了大庆石油会战的志愿讲解员、见证者李兴德。当时17岁,他从吉林长春来参加石油会战,这一呆就是一辈子。“那时候没饭吃,大家种地,‘五铲起义’;没有房子住,大家和泥,抹墙,建了个‘干垒’;冬天身上结了冰,胳膊转不回来,就用棍子打。”

“你不觉得苦吗?”记者问。老人摇摇头:“只要能给国家一口气,受多少苦,受多少累都值得。”就像铁人说的,为了国家永不贫血,我们自己的血已经准备好了,已经热了!”

展厅浓缩了那个的年代。王进喜一跃而起,用自己全身搅泥的影像资料,全家10个人挤在一起的“干铺”场景,以及“条件允许就去,条件不创造就去”的英雄誓言…490多张历史照片、1170多件文献和文物,丰富而立体地展示了这位三次地动山摇的新中国石油工人的形象。

“钢铁侠”这个名字从何而来?一份泛黄的报纸给出了答案——1964年4月20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一篇长篇通讯《大庆精神大庆人》,其中写道:“地主老奶奶提着一筐鸡蛋,到工地慰问打井工人。她一见王进喜,三步并作两步跑了上来,激动地说:‘金xi,金Xi,你真是个铁人!’”从此,“铁王曼金喜”便传遍了全国。

“这份人民日报弥足珍贵!”李兴德告诉记者,这是媒体首次对外公开报道大庆油田。“为了保密,之前别人问我什么工作,我只能含糊的说是农民的员工。有了这份报告,介绍一下自己是石油工人,别说有多骄傲了!上班时穿的‘路服’,结婚时当礼服穿。”

冰冷的荒原,低矮的“干基”,今天都已经消散在时间的后面。记者看到的分明是一座生机勃勃的现代石油城,矿区高耸的钻机和轰鸣的机器;城市里,楼房比肩,湖泊环绕;抽油机散落一地,永不疲倦。

条件改善了,技术进步了,但以“我宁愿活不到20年,也要拼命拿下一个大油田”为内涵的铁人精神,早已融化在石油人的血液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继者。

在大庆油田修井107队的驻地,有人喊出了一句铁人的诗:“北风是电风扇,大雪是炒面。南海的天来之战,誓夺头号大油田……”107队党支部书记穆超说:“大庆这种天气冬天很长。零下30度,身上的泥都冻住了,胳膊腿都直不了;夏天天一黑,蚊子就追人,怕它飞进来。”2013年,穆超从东北石油大学毕业。在铁人精神的感召下,他“放下手中的笔,拿起铁管”,主动申请到最艰苦的作业队。

这支平均年龄33岁的队伍,承担着紧急救援的重任。危急关头,队员们要穿着厚重的防火服,趟着没膝深的油水,冒着生命危险拆除地下的“不定时炸弹”。在之前的几任队长中,有的是带着点点滴滴带队战斗,有的是签了“决心书”,奔赴生死一线。“长辈都做到了,为什么我们年轻人做不到?所有人都在战斗!谁干得少,谁干得慢,都觉得不好意思。”穆超说:“铁人精神永远不能丢!”

经过60多年的开发建设,周年油田累计生产原油24.3亿吨,成为中国最大的原油生产基地,全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走出国门到海外创业。在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展厅,记者看到一份油气当量计划:到大庆油田发现100年后的2059年,年油气当量仍将保持在4000万吨以上。据一位工程师预测,到那时,不仅石油开采中使用的新技术比例将继续增加,海外油气将占总产量的一半。

在大庆,铁人的影子无处不在,比如铁人大道、铁人中学、铁人剧院、铁人公园…无需强调,也无需夸大,铁人精神在大庆人心中。采访结束时,李兴德挺直了腰板,哼起了当年大庆最流行的一首歌:“高举红旗去战斗,踏着铁人的脚步,一往无前,泰山不低头……”大庆,中国石油工业的标杆和旗帜,承载着几代人的期望和敬意,向着百年油田的建设目标迈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jladysyren.com/a-166517.html
1
上一篇公路工程索赔 2023年公路工程实务真题核对
下一篇 一颗闲心两个耳朵打一字 两只耳朵长在树上打一个字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6 2726 9593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0632399@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