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聊聊关于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翻译,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的文章,现在就为大家来简单介绍下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翻译,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希望对各位小伙伴们有所帮助。
1、道德经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
2、信不足,案有不信。
3、犹呵,其贵言也。
4、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
5、 太上,下知有之最好的情况是,百姓中有人知道我。
6、在与百姓的关系中有四个层次:“太上”、“其次”、“其次”和“其下”,“太上”指最好的与百姓的关系。
7、“下”指百姓。
8、“之”,指侯王或辅佐侯王的人,即“而百姓谓我自然”中的“我”。
9、“下知有之”,百姓中仅仅有些人知道我,而不是全知道我,这说明我完全容合在百姓之中,第二章说,“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10、万物作而弗始,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因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并且,作一切事情都不抢先,推动一切事情发展不恃仗自己的权力,一切事情成功的时候都不居功己有,所以,所以百姓中仅仅有人知道我的存在。
11、其次,亲誉之其次,百姓觉得我亲近而赞誉我。
12、我没有“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过,仍然为百姓做了些好事,百姓亲近我,赞誉我。
13、亲近和赞誉是“宠”,“宠之为下”(第十三章),百姓赞誉我,说明我喜欢他们歌功颂德,说明我居功自傲,计较得失,实际上,我已经脱离百姓。
14、其次,畏之其次,百姓畏惧我。
15、我说得多了,为百姓做得少了,发号施令、滥用职权、居功自傲,与百姓之间有些摩擦,和百姓已经对立。
16、百姓惧怕受到我的打击、迫害或损伤,对我的赞誉之声少了,代之而来的是沉默和冷漠。
17、其下,侮之最差的情况,百姓侮辱我。
18、“下”指下等。
19、由于我对百姓作了坏事,百姓已经不畏惧我,而厌恶我,开始威胁我,这是最坏的情况。
20、第七十四章说,“民之不畏威,则大威将至矣”,一旦百姓不畏惧我,则对我的大的威胁即将来临,“毋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不要使百姓的居住更狭窄,不要使百姓厌恶生活,“夫唯弗厌,是以不厌”,只有百姓不厌恶生活,百姓才可能不厌恶我,不侮辱我。
21、信不足,案有不信百姓对我不信任,在于我有不可以信任的地方。
22、“案”指办案,案例。
23、百姓开始亲誉我,畏惧我,甚至侮辱我,是因为他们失去对我的信任。
24、“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第七十四章),我应当知道自己的失误而不显耀自己的成就,爱惜自己而不自恃尊贵。
25、我有什么不可以信任的地方呢?犹呵,其贵言也谨慎啊,说话要慎重。
26、“夫轻诺必寡信”(第六十三章),轻易许诺必然缺少诚信;“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第六十八章),说话要实实在在。
27、我的不可以信任的地方在于说话华而不实,对百姓的许诺没有兑现。
28、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事情办成功了,百姓说我自然。
29、“遂”,完成。
30、第二十四章说,“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
31、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况于人乎”,狂风和暴雨都是自然,自然本身有自己的活动规律,大风不会刮整个早晨,骤雨不会下一整天,即使是天地也不能让它们长久不衰,社会也像狂风和暴雨一样,有自己的活动规律,正如天地不能操纵狂风和暴雨一样,侯王也不可能操纵社会发展,决定社会发展的是社会本身,是组成社会的百姓,因此,最善于治理邦国的侯王是顺应自然,没有狂妄,没有急躁,没有胡作非为,轻松自若,这是上面说的第一种情况,“太上,下知有之”。
32、我“成功遂事”,顺应自然,于是“太上,下知有之”。
相信通过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这篇文章能帮到你,在和好朋友分享的时候,也欢迎感兴趣小伙伴们一起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