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聊聊关于商品卡是什么意思通俗易懂,佛教里的四禅八定是什么意思说得通俗易懂一点的文章,现在就为大家来简单介绍下商品卡是什么意思通俗易懂,佛教里的四禅八定是什么意思说得通俗易懂一点,希望对各位小伙伴们有所帮助。
1、四禅是指: 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今次诸戒品而辨四禅者。
2、四禅八定是指四与八并举者,盖色界与无色界相对,则在色界为‘禅’,在无色界为‘定’;若以色界、无色界相对于欲界之‘散’,则色及无色二界,皆称为‘定’。
3、故合色界之四禅定与无色界之四无色定,而称之为八定。
4、又若区别色界及无色界之禅定,则色界之禅定‘定、慧均等’,无色界之禅定,其相微细而‘定多慧少’。
5、四禅(梵catvāri -dhyānāni),又作四静虑、色界定。
6、即色界天之四禅。
7、色界天之四禅与无色界天之四无色定,合之而成八定,故知八定包含四禅。
8、一、四禅初禅有五支一觉支 二观支 三喜支 四乐支 五一心支一觉支 初心在缘名为觉。
9、行者依未到地。
10、发初禅色界清净色法。
11、触欲界身根。
12、心大惊悟。
13、尔时即生身识觉。
14、此色触未曾有功德利益。
15、故名觉支二观支 细心分别名为观。
16、行者既证初禅功德。
17、即以细心。
18、分别此禅定中色法诸妙功德境界。
19、分明无诸盖覆。
20、如是等功德。
21、欲界之所未有。
22、故名观支三喜支 欣庆之心名为喜。
23、行者初发禅时。
24、乃有喜生。
25、但分别未了。
26、故喜心未成。
27、若观心分别。
28、所舍欲界之乐甚少。
29、今获得初禅。
30、利益甚多。
31、如是思惟已。
32、则欢喜无量。
33、故名喜支四乐支 怡悦之心名为乐。
34、行者发初禅时。
35、乃即有乐。
36、但分别喜动踊心息。
37、则恬然静虑。
38、受于乐触怡悦之安快。
39、故名乐支五一心支 心与定法一。
40、故名曰一心。
41、行者初证禅时。
42、乃即著定。
43、而心犹依觉观喜乐之法。
44、故有细微之散。
45、若受喜乐心。
46、自然与定法一。
47、故名一心支2、二禅有四支一内净支 二喜支 三乐支 四一心支一内净支 心无观觉之浑浊。
48、故名内净。
49、行者欲离初禅时。
50、种种诃责觉观。
51、觉观既灭则心内静。
52、心与静色法相应。
53、豁尔明净。
54、故名内净支也二喜支 欣庆之心名之为喜。
55、行者初得内净时。
56、即与喜俱发。
57、而喜心未成。
58、次心自庆。
59、得免觉观之患。
60、获得胜定内净之喜。
61、欢喜无量。
62、故名为喜支三乐支 怡悦之心名之为乐。
63、行者喜踊之情既息则恬然静虑。
64、受于内净喜中之悦乐。
65、故名为乐支也四一心支 心与定法一。
66、谓之一心。
67、行者受乐心息。
68、则心与定一。
69、澄停不动。
70、故名为一心支3、三禅有五支一舍支 二念支 三慧支 四乐支 五一心支一舍支 离喜不悔。
71、此心名舍。
72、行者欲离二禅时。
73、种种因缘。
74、诃责于喜。
75、喜既灭谢。
76、三禅即发。
77、若证三禅之乐。
78、则舍二禅之喜。
79、不生悔心。
80、故名为舍。
81、亦名三禅。
82、乐初生时。
83、是乐三界第一。
84、能生心著。
85、心著则禅坏。
86、故须行舍二念支 念名爱念。
87、行者既发三禅之乐。
88、乐从内起。
89、应须爱念。
90、将息则乐得增长。
91、乃至遍身。
92、如慈母念子。
93、爱念将养。
94、故名念支三慧支 解知之心名慧。
95、行者既发三禅之乐。
96、此乐微妙。
97、难得增长遍身。
98、若非善巧之解慧。
99、则不能方便长养此乐得遍身四乐支 怡悦之心名之为乐。
100、行者发三禅乐已。
101、若能善用舍念慧将护此乐。
102、乐既无过则增长遍身怡悦受乐安快三禅之乐。
103、三禅为最乐。
104、若离三禅。
105、余地更无遍身之乐也五一心支 心与定法一。
106、名曰一心。
107、行者受乐心息。
108、则心自与定法一。
109、澄渟不动。
110、名一心支4、四禅四支一不苦不乐支 二舍支 三念支 四一心支一不苦不乐支 中庸之心。
111、不苦不乐。
112、行者欲离三禅时。
113、种种因缘。
114、诃责于乐。
115、乐既谢灭。
116、则不动之定。
117、与舍俱发。
118、故内心湛然。
119、不苦不乐也二舍支 离乐不悔此心名舍。
120、行者既得第四禅不动真定。
121、则舍三禅难舍之乐。
122、不生悔心。
123、故名舍支。
124、亦云。
125、证四禅不动定时。
126、不应取定起动念心。
127、若心行舍。
128、则无动念之乖也三念清净支 念者爱念也。
129、行者既得四禅真定。
130、当念下地之过。
131、念自功德。
132、方便将养令不退失。
133、进入胜品。
134、故名为念。
135、亦云是四禅中有不动照了正念分明。
136、故名念支四一心支 心与定法一。
137、名一心支。
138、行者既得四禅舍俱之定。
139、舍念将息。
140、则心无所依。
141、泯然凝寂。
142、一心在定。
143、犹如明镜。
144、不动净木无波湛然而照万像皆现。
145、何故此四禅中。
146、独名不动定也。
147、初禅觉观动。
148、二禅喜所动。
149、三禅乐所动。
150、是四禅中先离忧喜。
151、今复除苦乐。
152、故名真定也。
153、三界胜定。
154、无复过此若三乘行人。
155、善巧照了分明。
156、则因此定发真无漏。
157、有漏外道无慧方便。
158、入此定时。
159、不坏身色。
160、直灭其心。
161、入无想定。
162、谓为涅盘。
163、是为邪倒。
164、非涅盘也。
165、从初禅至四禅。
166、有十八法。
167、皆名支者支派也。
168、从四禅中分派。
169、出十八功德。
170、故名支也二、八定初禅定法:静虑,安定身心。
171、2、二禅定法:清净,悟空静定。
172、3、三禅定法:静定,身处乐境。
173、4、四禅定:寂静,念空静境界。
174、5、空无边处定法,身与天宇融为一体,在无边处禅定。
175、6、识无边处定法,意与虚空同体,在浩翰无边处禅定。
176、7、无所有处定法:观空无所有处禅定。
177、8、非想非非想处定法:意想寂静处,意识活动在相对静止之中。
178、八定由浅入深,稳定情结,协调形神。
179、舍弃初禅八触十功德的觉受,才能进入二禅。
180、二禅是定生喜乐地,定中生起喜乐。
181、舍弃二禅的喜,即进入三禅。
182、三禅是离喜妙乐地。
183、超越欢喜的微妙快乐。
184、若舍弃一切觉受,才能进入四禅。
185、四禅是舍念清净地,此时清净平等,空、乐、明、等一切觉受均无。
186、扩展资料如果修行者觉得有色身很麻烦,想舍弃它,那么就要修习更深的禅定,如: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
187、空无边处定一个人若想把色身舍掉,他须把种种色想灭掉,既是灭掉色想与有对想;色想是因眼识而生起的;有对想是由鼻、舌、身与耳识而生起的。
188、在四禅中做“空”想,既是没有色(物质)与欲(欲望),而把一切都观空,当他这个“空”想完成后,他就远离色地而进入空无边处定--出色界。
189、他感受到没有色法,故空;没有所谓的边沿,所以称为“空无边处定”。
190、进入此定,并不表示他的心没有任何作用,反之,他还有受、想、行、识的作用。
191、2、识无边处定修行者继续修习禅定时,他会发现空无边处定的空想也是一种苦,因为他是一种想,表示他还有心念。
192、要减少这种想,他需要思维现前的心念,观察现前的心识作用,保持心识的知觉,念念不离知觉的心,而一心缘识。
193、这个心识也会产生作用,使他发现无量无边过去和未来的心识,这就是所谓的识无边处定了。
194、进入此定者抛弃了“空”想,只保持现前一念知觉的心识,实际上,识无边处定还是有想,只是这种想很细微,与空无边处定的空想不同。
195、它们之差别是:空无边处定中的想是故意作“空”想;而识无边处定中的想是抛弃“空”想,进入另一种定--识无边处定;因为它观察现前的心识作用,是有细微的想,并非无想。
196、(注:识与想的区别:五蕴中的色、受、想、行、识中的识是心的知觉作用;想是法尘,既是心的念头。
197、)3、无所有处定如果继续修下去,修行者会发现心识还在那边产生作用。
198、而生起讨厌之心,因此想舍弃它,想进入无所有处定。
199、那就是他认为:如果有一个地方完全没有心识作用,这种定才是最安稳,最快乐的。
200、它就观想这种定,并非作“空”想,也不是依识,而是他一心念无所有。
201、在定中,他或认为他没有想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而是他的心念非常细微,意识中的法尘就是无所有的法尘。
202、在无所有处定中,其他的想不生起,没有种种的心想的相,不分别所有的东西,只是分别无所有,一心定在无所有的法尘中。
203、第六识还在产生作用,集中在观想无所有法,所以称为无所有处定。
204、4、非想非非想处定修行者继续修下去,又会发现这个心念很粗,他不要一切有、无所有,既是有想、无想他都不要。
205、因为空无边处定是空想;识无边处定有作识想;无所有处定他认为无想,实际上是有很微细的想;他以为在无所有处定之前的定都是有想,而只有无所有定才是无想。
206、他是要进入没有“想”,也没有“无想”,既是非想非非想处定。
207、在无所有处定时,他还有一个定境,但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后,连定境都消失了。
208、但是第六识还有非常细微的作用,但是他不知道,乃至他有第七、第八的心识在作用。
209、南传佛教中,认为我们只有六个心识,当一个人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后,第六识还有很微细的作用,就是大乘佛教中所指的第七识。
210、一般上这很微细的第六识心执著第八识称为第七识--恒行的心识。
211、进入四禅定者,只是降服眼、耳、鼻、舌、身识,并没把它们灭掉,而是进入那个定境时,粗重的烦恼当时不生罢了。
212、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四禅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八定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四禅八定。
相信通过佛教里的四禅八定是什么意思说得通俗易懂一点这篇文章能帮到你,在和好朋友分享的时候,也欢迎感兴趣小伙伴们一起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