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下午,长沙自贸试验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项目空等293个重大项目在湖南自贸试验区长沙县集中开工,预计总投资1209亿元。
长沙在推进“强省”战略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2021年,湖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首次提出“强省”战略。中部省会城市长沙,已步入“GDP万亿俱乐部”和“千万人口俱乐部”,形成六个千亿产业集群,最终加入强省联争赛道。
俯瞰湖南长沙橘子洲大桥及桥下橘子洲景区(2017年7月15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龙/摄
4月13日,湖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实施强省战略支撑长沙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到2026年,长沙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万亿元左右,高质量发展主要指标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对长株潭一体化和全省各市州协同发展的辐射带动效应显著增强;到2035年,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城市治理、生态建设、民生共享等现代体系更加完善,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城市。
“实施‘强省’战略,是贯彻关于湖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决策,是落实省委战略部署的关键举措,是加快长沙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吴桂英说。
省会长沙更强,不仅将引领长株潭都市圈的发展,还将对长江中游城市群乃至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以及“中部崛起”战略和中国流通畅通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就在那个时候
提高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成为培育和建设城市群和都市圈的重要抓手。
“长沙此时提出强省战略,恰逢其时。”湖南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专家童忠贤说。
长沙作为湖南的省会,不仅属于新一线城市,也在特大城市之列。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3万亿,总人口将超过1000万。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长沙城镇化率全省最高,达到82.60%。截至2021年底,长沙共有a股上市公司78家,占全省的60%,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五,在中部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
目前,长沙已聚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贸试验区、湖南湘江新区等战略平台。,并迎来了国家战略的多重叠加。近年来,长沙在多元化的产业布局、招商引资、吸引人口等方面,一直在积累强省的基础优势。
省会强不强,要看经济首位度。按照省会城市GDP占全省GDP的比重,30%以上被认为是“强省会”的标志。2021年,长沙GDP占全省的28.8%。
对此,当地统计局的分析指出:“与国家中心城市相比,长沙的经济首位度仍有空的大幅提升。”其中,第三产业、进出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是长沙第一名的短板。
长沙位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中心,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京广、沪昆、渝厦铁路在此交汇。就人才、资源和生产要素而言,长沙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拥有畅通的东西、南北干线。
但是,优越的地理位置也是一把双刃剑。从盈利的角度来说,枢纽位置可以给长沙带来更多的投资和更多的城市活力;从劣势来看,长沙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北面有同样快速崛起的九省通衢武汉,南面有广佛深莞的超级城市组合。为了在竞争中趋利避害,更需要聚集各方人才和要素,打造“强省会”,锻造长板、补短板,进一步巩固竞争优势。
“在新一轮的区域竞争中,各省都在力争上游,‘强省’战略被证明是促进各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非常有效的战略。”经济学家王林分析道。
强大的工业会加强。
工业是一个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要做强省会,首先要做强产业。
作为工程机械之都、智造之城、智能驾驶第一城、互联网产业第五城,长沙正在大力推进工业现代化和城市现代化,不断放大优势产业和功能。
2017年,长沙率先建立了22条新兴优势产业链,既有工程机械、汽车、先进储能材料等长沙优势产业链,也有显示功能器件、新一代半导体、集成电路等发展势头强劲的新兴产业链,还有检验检测、大数据(含地理信息)等具有长沙特色的服务型制造产业链。
工程机械是长沙第一个千亿产业。其总产值约占中国的27%,占世界的7.2%,产品覆盖180个国家和地区,因此有“工程机械之都”的美誉。全球工程机械企业50强三一重工、中联重科、铁建重工、何山智能,大部分生产基地都在长沙,使长沙成为仅次于美国伊利诺伊州、日本东京的全球第三大工程机械产业聚集地。
2021年7月,《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布,为中部地区发展指明了方向——即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发挥中部地区能源和制造业优势。
如何实现中部崛起的高质量发展,把先进制造业做大做强是重点。
在长沙Farnlet智能制造工厂,一排排智能生产设备正按照既定程序,精准地执行净化、搅拌、灌装等流程。”我们的电解液生产线的自动化水平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湖南法恩莱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邵俊华说,这个年产10万吨的工厂只需要40名工人,而传统生产线需要300多名工人。
“自2022年以来,我们的收入同比增长了500%。预计今年销售收入将达到30亿元。我们致力于成为全球第二大电解液供应商。”邵俊华说。
除了工程机械名片,近年来,长沙先进储能材料产业也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发展势头强劲。
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到2024年底,长沙先进储能材料产业集群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00家,先进储能材料产业集群总产值达到1200亿元,逐步形成具有国内影响力和国际声誉的先进储能材料产业集聚区。
深耕智能制造转型升级,产业园是主阵地。仅2022年,长沙布局的重大项目中,投资50亿元以上的53个项目中,就有43个在园区。
园区成为长沙创新的“动力源”。截至目前,长沙园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531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61%。其中,长沙高新区在赛迪顾问发布的“先进制造业园区百强榜”中位列全国第九,成为湖南唯一入围此榜单前十的国家级园区。
2022年新年伊始,长沙出台了《2022年十大城区建设工作方案》、《推进产业发展“建设强省”战略实施方案》、《千城十项工程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对城市布局空、城市功能提升、产业定位等进行了部署,明确重点发展长沙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省联社的“施工图”也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慢慢展开。
营商环境华中第一。
长沙优质的营商环境为吸引众多企业聚集新的产业生态做出了贡献。
市场经济是“候鸟经济”。营商环境好的地方,人才就会去,资金就会流,项目就会建。高效的营商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强省要在发展环境上更强,成为适合生活工作的大磁场,吸引源源不断的市场主体。
“不用找什么‘关系’就能把事情搞定。不仅没人来企业找麻烦,还有园区和政府部门送政策、送服务。”宁乡高新区万鑫精工(湖南)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清泉说,“正是长沙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我把企业从外地搬到宁乡高新区。”
湖南鼎立科技有限公司是长沙新材料行业的知名企业,其董事长戴宇也对长沙优化营商环境的创新举措深有感触。戴宇直言,虽然长沙地处中部,但其营商环境,尤其是创新氛围,不亚于东部发达地区。
近年来,长沙在体制、机制、政策供给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全力优化营商“软环境”。
2020年,长沙学习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全国先进城市营商环境建设的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结合地方特色和实际,出台了《长沙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加强顶层设计,推进改革创新,提高服务效率,在公平普遍服务的基础上,积极营造特色化、差异化的服务生态。
新隧道装置的上市是长沙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
作为国家专业化“小巨人”企业,湖南吴昕隧道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于2021年11月15日在北交所成功上市。“为了帮助我们上市,长沙经开区召开了多次上市联席会议,并提供了一系列政策优惠。为企业提供个性化、定制化、专业化的精准上市服务。”新隧道安装董事长杨说。
在长沙,像吴昕隧道安装这样具有上市潜力的优质企业不断涌现。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成为长沙的‘金字招牌’,也让长沙成为投资创业的热土。”长沙市发改委主任姜宏波说。截至2021年底,长沙市场主体总数超过137万。
2021年11月,全国工商联发布2021年“万家民营企业营商环境评价”调查结果。根据营商环境综合得分,长沙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9位,位居中部第一。
2022年2月,长沙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部署了5项重点任务、20项措施,提出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要推动现代化新长沙建设。
4月18日,长沙发布《关于进一步缓解市场主体困难稳定经济运行的若干政策》。长沙通过普惠性和针对性相结合、降低成本、增加活力、改善环境的政策措施,精准回应企业预期和市场需求,切实为长沙市场主体带来了“及时雨”。
“做生意就是赢得未来”。湖南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桂英认为,要抓住国家重要战略机遇,抢抓强省战略机遇,必须全面落实“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微观政策导向,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深化“简政放权、加强监管、改善服务”改革,积极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吸引人才聚集人才“磁场效应”
《意见》提出,到2026年,长沙常住人口突破1200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万元。为落实目标,《意见》从六个方面给予了政策支持。其中,人才主要包括建立农村高端人才数据库,搭建线上线下融合服务平台,提供精准对接、全流程服务;开展知识产权所有权和权利分配机制改革;放宽人才落户限制,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且在长沙就业的,可即时申报落户,享受在长沙购房资格。推动高层次人才自由落户长株潭。
是否对人才和人口有吸引力,是判断区域中心城市引领核心功能强不强的标准之一。
早在2017年,长沙就出台了“人才新政22条”,并陆续推出高端产业人才倍增行动计划,出台“农村8条政策”等配套实施措施,实现人才政策迭代升级。
2021年3月出台的《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片区人才集聚发展办法》(即“FTZ 45条”),甚至被舆论称为“史上最强人才新政”。“FTZ 45条”实施以来,不到一年时间,长沙吸纳落户青年人才3.6万人,湖南FTZ长沙地区认定高层次人才554人。
吸引人,也能留住人。“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大量合适的就业机会、创造较低的生活成本,是实现‘安居乐业’的重要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良说。
截至2022年3月,长沙已投入资金近30亿元,发放国内高校毕业生租房生活补贴7.81万元,兑现制造业企业专业技术人才晋升补贴1.07万元。R&D基金在全社会的投资强度达到2.94%。
政策、平台、机制、投资“磁极”作用越来越明显,长沙形成了吸引人才的强大“磁场效应”。全市人才总量达280万人,位居全国城市前十,中部第一。
在长沙,除了优质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包容的城市气度,独特的城市生活文化氛围,“落户”成本低也是留下人才的重要优势。
2020年长沙人均可支配收入51477.60元,高于武汉、成都、郑州等中西部城市。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住不炒”的原则,通过多种手段调控房价。易居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中国50个城市房价收入比报告》中,长沙房价收入比仅为6.2,在50个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一。“低房价”意味着年轻人可以有更多的资金实现高品质的消费和生活,提升在长沙生活的幸福感。
云长株潭
“强省”战略意味着长沙将在湖南省的发展中,尤其是在长株潭一体化中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
世界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关系会经历一个先集聚后辐射的过程。一定阶段后,集聚越强,辐射就越远。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湖南就有了合并长株潭三市的想法。1984年提出建设长株潭经济区的规划,1997年正式实施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战略。到目前为止,已经25年了。
长株潭沿江而建,呈“品”字形,三市自然具备一体化发展的条件。经过多年努力,占全省面积1/7、人口1/4的长株潭,集聚了全省70%以上的科研机构、70%的创新创业平台和60%的高新技术企业,创造了全省70%以上的科技成果,实现了全省60%以上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成为湖南创新驱动的重要引擎。
长株潭都市圈因为发展时间较长,有着相对成熟的模式,如高速公路、城际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一体化程度较高。
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指出,“长株潭一体化是历届省委、省政府一贯推进的重大战略,长株潭已成为湖南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支撑。”
2021年,“长株潭都市圈”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十五”规划、国务院《关于推进新时期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十五”发展实施方案》都多次点名建设长株潭都市圈。
长沙的“强省”战略也是都市圈协同发展的体现。
2021年6月,湖南发布《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中心区、都市圈、城市群三个发展层次,要求强化长株潭中心区的带动能力。到2025年,全区GDP达到2.5万亿元以上,共建工程机械、智能制造、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空等10大产业链。
要实现这一目标,整个长株潭都要集体努力。
童贤认为,“强省会”这个称号的含义是争取深度“协同”,优势互补,实现“大树底下好乘凉”。
一方面,强化长沙的枢纽、市场、平台,都市区是支撑,长沙确实需要吸纳周边市县的能量。另一方面,中心的核心更大,承载能力更强,高校毕业生等人才不会“孔雀东南飞”;省会优势产业的重点突破,可以带来产业链支撑,释放新动力,形成都市圈整体竞争力。
长沙市委党校教授李越说:“实施’强省省会’战略,不是简单地做大做强省会,而是着眼于调整全省经济布局空,实现区域间更高效、更优质的要素资源优化配置。”
2021年,部分工程机械企业提出建立检验检测中心,长沙推荐汨罗、九华、湘阴等地供企业选择;湘江新区摒弃一般制造业,以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为主。
长沙市委副书记、市长郑建新说,“长沙不仅要做表率,更要学会分享,多想想市州的姐妹城市,让全省人民共享‘强省’战略的成果。”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刘茂松认为,行政壁垒和“碎片化”市场是大都市区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瓶颈,亟需完善跨区域开放合作机制,如飞地园区财税共享机制、生态补偿机制、设立综合平衡基金等,为中国大都市区发展探索新路径。
国家战略机遇、发展平台机遇、政策红利机遇正在加速向长沙倾斜,长株潭都市圈的高效协同和组团发展,也让长沙在实施“强省”战略上更有底气、更有格局。(记者张静)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