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是一个典型的理工男。他是学计算机的,开发了一个工具App,却转型做了一个瑜伽产品,在欧美很受欢迎。在健身公司里,App还没有遇到任何对手。
它是一个在线瑜伽教学平台。李将其命名为每日瑜伽,海外版本为每日瑜伽。他觉得“日常”这个词更符合瑜伽的特点,也简单好记。
2012年成立,今年刚好十周年。他们是最早做线上瑜伽的,也是这个行业最早出海的。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用户,已经超过6000万。data.ai数据显示,今年1月和4月,中国非游戏厂商出海收入排行榜中,每日瑜伽已挺进前30,是唯一入榜的健身产品。
成立至今,每日瑜伽只获得过三轮投资,投资机构有蓝欣亚洲、竞业创投等,总金额也只有2亿美元左右。“只有制造血液,我们才能稳步前进,”李说。早在2013年,每日瑜伽就实现了盈亏平衡。
“做一个跨界者,”李告诉《创业邦》,“瑜伽和互联网本来没什么关系,但我们把它们连在了一起。”
李也想有所突破,做一个更大的综合瑜伽服务平台。
转型用工具基因做瑜伽。
目前,每日瑜伽拥有200多人的团队,业务已经全球化,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是课程内容打开的市场。一开始课程是自己开发的,找了一些海外老师或者用户翻译成多国语言。后来签了一些海外瑜伽学校的创始人或者首席弟子,协助课程的研发。
现在每天的瑜伽课程有基础瑜伽、减脂塑形、冥想、高级班等。总共有5000多节课,课程内容也可以根据用户身高体重量身定制。
与线下瑜伽课程不同,日常瑜伽的线上模式完全不必受限于地点、时间和群体。用户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地点,合适的时间,在App上跟老师练习。在线课程时间一般为30-60分钟,难度随课程内容不同而不同。“这符合欧洲和美国的生活方式,”李说。
每日瑜伽是李的第二次创业。他的第一次创业有点无心,但也有点运气。
从大学到博士,李主修计算机科学。2005年,博士毕业后,他去北京中科院读博士后。期间,他接触了手机上的App,并利用业余时间做了一些开发,“做这件事完全是因为兴趣”。
一些零散经验的积累,再加上工具产品开发行业的蓝海,李觉得自己可以有所作为,于是他决定创业。
2008年李博士后毕业后,回到了安。第二年,他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企业,在安卓、苹果、黑莓上开发工具类产品,前后开发了30多个型号,其中有几个型号的用户超过了1000万。
但他没有做过任何管理和运营,要处理的事情越来越多,所以压力大,焦虑,经常失眠。我吃了很多缓解情绪和抗疲劳的药,但是没有效果。
北京中科院的一个老师告诉他可以试试瑜伽,也是一个意外。这是李第一次接触瑜伽和冥想。练了一段时间后,他感觉效果明显。
这成为他转型的主要原因。“瑜伽和冥想是如此神奇,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体验它们,”李说。
当然,这不是唯一的原因。经过两年的工具产品开发,李发现这类产品的生命周期很短。随着硬件的成熟,工具类产品会逐渐没落,最佳红利期已经过去。
瑜伽最初只是一个想法。李和他的团队花了一年时间研究瑜伽产品。2012年,瑜伽在北美和欧洲的渗透率已经很高,比普通健身运动高出3-5个点。美国、中国省、中国香港的瑜伽使用者占当地总人口的10%,并且每年以10%-15%的速度增长。
反观西方发达国家,室内健身的两大场景——家庭健身和健身房中,只有瑜伽在两个场景中都排在前五。在李看来,未来瑜伽空的增长空间非常大,中国市场也在不断增长。
2012年,李和几名员工退出了之前的公司,成立了每日瑜伽。
从九个人开始,李除了以前的员工还有两个重要的合作伙伴。一个是自己的亲哥哥,在美国留学,在北美做精算师。李当时问他:“你愿意为美国人工作还是一起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他弟弟选择了后者,加入后主要负责市场推广、海外用户调研、市场运营。
另一个合伙人是通过朋友认识的。之前在富士康做技术员。回到Xi后,他在一家科技公司担任技术总监。李对他的印象是很懂移动互联网,也很看好瑜伽的市场前景,有共同的认识。加入每日瑜伽后,他仍然是技术总监,现在他是每日瑜伽的首席运营官。
走不同的路
第一批种子用户是苹果手机用户,主要来自美国。海外第一天,每日瑜伽开始商业化,引导用户付费学习瑜伽课程。2013年上半年实现盈亏平衡。下载量也很惊人。“上线第一天,下载和注册的用户数就超过了中国任何一家瑜伽馆一年的总和。”
从一开始,每日瑜伽就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线上和海外。
2012年,日常瑜伽成立的时候,线下瑜伽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是红海。根据李和他的团队的研究,当时中国已经有3万名瑜伽教师和20万个瑜伽场馆,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长。
“我们进入游戏较晚。线下瑜伽在中国已经发展了八年,海外更久,有二三十年的历史”,李说。“如果还是用老眼光做瑜伽市场,那就一点机会都没有了。”做颠覆性创新。
李和他的团队开辟了一条新的赛道,在这条赛道上他们没有太多的竞争对手。本来,线上才是他们擅长的。“高维和低维都可以破局。”
海外也是如此。市场空足够大,足够成熟。北美用户早在1990年就接触到了瑜伽,也有为线上内容付费的习惯,可以直接商业化。“如果你想长期培养一个产品,你必须能够自己造血。那个时候,海外的移动商业现金市场已经比较成熟,”李说。
最重要的是李第一次在海外市场创业。“有基础、有经验、有市场是理所当然的。”
周帆于2016年加入每日瑜伽,主要负责海外业务。在她印象中,日常瑜伽用户增长最快的是2014-2016年。“他们都是通过口碑积累的用户,我们在2018年之前没有做太多推广,”周帆说。“新用户还在增长,2020年3-6月又是一个小高峰。”
根据data.ai发布的今年1月中国非游戏厂商及应用30强榜单,每日瑜伽首次入榜,是国内唯一的健身厂商。周帆说:“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万用户距离日常瑜伽的上限还很远。”。
有了这个成绩,在周帆看来,除了前期的入局,最重要的是做好本地化,对海外用户足够了解,对海外产品的特点和运营逻辑有透彻的理解。其次,如果不赚快钱,健身App在海外并不是一个接近钱的产品。赚钱不会像工具和游戏产品那么容易,你要做长期投资,要有耐心。最后,服务细致,非常注重用户体验和反馈。
现在日常瑜伽的用户非常稳定。最大用户年龄为20-35岁,第二年龄为35 -45岁,第三年龄为45 -60岁。还有一些60岁以上的用户。还有移民澳洲的中国用户朋友。日常瑜伽在当地华人社区也很受欢迎。
这些忠实用户的订阅费成为每日瑜伽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有广告合作等业务的收入。每日瑜伽在海外一直是盈利的,但李并未透露盈利的具体数额。
金钱和梦想
创业的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
当时,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李和他的团队都是第一个将瑜伽课程搬到网上的人,挑战和困难都很大。李对的第一个挑战是如何让投资者相信这一产品和市场机会。
“投资者问的第一个问题是,瑜伽市场太小了。为什么要在这个市场创业?”李说,“那时候大部分投资人不懂这个,一开始很难拿到投资。”
只能在北上广深跑来跑去。前后见了二三十个投资人,去参加各种路演。最后拿到了竞技风投的天使轮,从见面到决定投资,我只谈了一个小时。
“打动他们的不是产品。那个时候,这个产品还是一个原型,投资者自己也没有练习瑜伽,”李说。“是我们对这件事的热情和自信,以及我们研究的一些数据。未来的计划也非常清晰,投资者认为值得赌一把。”
后两轮融资就简单多了,产品,用户,营收,利润。也有硅谷的投资者告诉李,他们周围的一些朋友也在使用日常瑜伽。2018年A轮从蓝欣亚洲拿了6000万元。
之后即使投资人主动找来,天天瑜伽也没有再融资。“现金流非常好,我们可以自己造血,”李说。“国内做瑜伽的企业很多,日常瑜伽是整个健身赛道唯一盈利的企业。”李觉得自己又能打了。
还有来自市场的挑战。日常瑜伽起步于海外市场,2013年开始在国内市场推广。但国内瑜伽的成长过程很长,市场氛围在2016年左右才开始,知识付费才刚刚起步。在此之前,日常瑜伽一直是免费的。“团队压力很大,没有收入。它必须依靠海外收入来支持国内产品,”周帆说。
因为同时运营国内和海外的课程,所以在课程开发上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开发了一门境内外通用课程,境外课程完成率很低。我也遇到过用户无法成长的瓶颈期。“这只能一个一个解决,这是每个企业家都无法逃避的,”李说。
日常瑜伽也在不断的破圈。除了线上,还开启了线下模式,在北京设立了培训师培训基地,主要是瑜伽教练培训课程。国内也引入了电商模块,销售了一些瑜伽服和装备。
今年是每日瑜伽十周年,也是一个新的开始。
“李先生一直有很好的方向感和平和的心态,很少看到他的焦虑,”周帆说。她对李的评价是,她有能力,有韧性,足够细心和耐心,在生活中还是一个很自律的人。
在过去的十年里,李觉得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坚持做好一个产品。经过几年的磨砺和成长,直到今天,他才觉得自己是一个合格的创业者。“他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状态,全力以赴去做一件事,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使命和价值,对自己有更清晰的认识。”
最大的收获是团队更有韧性,更强,凝聚力更好,还有很多老员工一起走下来,这是李对最大的支持。周帆的海外小团队也扩大到30多人,都是90后。他们善于沟通,善于思考,精力充沛,工作努力。
周帆的期望是让全世界更多的人知道每日瑜伽这个品牌。
还是得继续裂变。在未来3-5年内,李的计划是拓展一些新的业务,比如尝试做一些体感设备和计算机视觉。近期目标是实现线上线下更完美的融合。
本文来自《创业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