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建校117年,校门几经变迁。每一次改变的背后,都有一段值得讲述的历史。校庆之际,让我们打开层层校门,走进复旦117年的希望与荣耀。
随着校门的扩大,
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追求。
2000年4月27日,复旦大学和上海医科大学联合组建了新的复旦大学。复旦已发展成为文理医三足鼎立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享誉海内外。
进入21世纪,复旦大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学校用现代理念重新规划了校园蓝图。在邯郸校区和林峰校区的基础上,诞生了两个新校区,在一片新的热土上开出了一个个校门。
2003年5月27日,建校98周年的日子,张江校区正式奠基,复旦校门在浦东这片沃土上开启。建成后,软件学院、微电子学院、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微电子材料与器件微分析中心、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相继入驻。这是学校与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合作的产物,也是国内高校与国家高新单位共同打造上海“产学研高地”& # 34;的一项重大举措。
西游记,江湾最美。张江校区奠基的同年,江湾校区也在距离邯郸校区3500米的新江湾城拔地而起。松湖路2005号江湾校区校门内,河流纵横,水陆适宜,楼房相连,绿树成荫,法学院率先入驻。
2014年,为迎接百年校庆,学校决定以原有的老校门风格为蓝本,适当结合其他方案的优点,在邯郸校区新建一座以砖木结构为主,端庄、有创意、有视觉感的新校门。
在百年校庆之际,这座崭新的“老校门”落成。这是一座仿古建筑,高6.1米,宽11米。大门内外有三个台阶和两个坡道,是用芝麻灰花岗岩底座做成的。牌坊顶部有飞檐和转角,屋顶两端各有一个吻。两个大,两个小。整个建筑庄严、典雅、简洁。南北两侧,衙门式杉木门中间有一圆形青铜复旦校徽。
2005年,复旦大学百年校庆在邯郸校区举行。学校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世界一流社会主义综合性大学的目标,构建了以邯校区和江湾校区为整体,以林峰校区和张江校区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校园布局。
校门,日新月异,复旦大学朝着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不断前进。“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第一名校。”2014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复旦大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新时代,每一个校门背后,都在发生新的进步。
在林峰校区,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上海市共同管理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复旦医学院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这里,复旦医学人将努力走出一条综合性大学办医学院的新路,向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医学院的目标奋进,为国家和区域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来自复旦大学的白衣战士们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而逆行,继续践行着“为群众服务”的誓言。
在江湾校区,上海数学中心、物理系、生命科学学院、化学系等理工科院系和科研单位相继入驻理科大楼。在这里,复旦人将继续巩固和加强基础科学学科优势,加强学科融合和交叉,提升服务国家和地方的能力,塑造高水平基础学科的全球学术地位。
在张江校区,“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破土动工。在这里,复旦人瞄准世界前沿,率先布局世界科技发展制高点,建设“一计划两中心”,服务国家战略,努力突破“卡脖子”的技术,立志兑现“科研报国”的誓言。
在《宣言》第一部中译本在邯郸校区翻译出版100周年之际,复旦大学《宣言》展览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成员收到了的重要回信。在信中强调,只有相信,我们才能走得远。面向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需要我们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奋斗。希望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习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2021年,学校深入学习贯彻重要指示精神,启动“首届复旦”系列研讨会,凝聚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广泛共识,鼓舞了昂扬斗志。
2022年,复旦大学将走过117年的历程。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验,复旦人同舟共济,共克时艰,表现出特殊时期的特殊担当;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复旦人继续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不负众望,向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又是一个校庆。在新的征程上,复旦大学将布局最重要的学科领域,在最前沿的学术领域发展,力争做出最卓越的贡献,以最好的状态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持续稳定的贡献,努力建设新时代的“第一复旦”!
文:谭,齐进
图片:穆亮、顾宝玉、李玲、王一江、陈小英、齐心如、赵伟文等
编辑:黎思嘉
编辑:王洋
鸣谢:医学宣传部和档案馆
参考资料:
复旦大学百年校史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抗战时期复旦大学史料选编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简史
颜福清与上海抗战救援
母校20周年的回忆
难忘的歌乐山岁月
桃李明宫——寻找复旦医科大学老教学楼
院系调整中的复旦大学:基础学科的崛起
“58中队”:原子能时代的螺丝钉
复旦的“兰德公司”梦——复旦发展研究院成立札记
回信给党员,复旦大学的青年教师和学生。
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溯江而上,走医路唱高歌”和“关注医圣西进运动”精神主题开幕式
百年复旦大一江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