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

法国巴黎第三大学(法国商学院排名一览表)

编者按:电影《窈窕淑女》讲述了一个来自下层社会的花童,在接受特殊的语言训练后,成功进入上层社会的故事。影片中的语言元素如口音、句法、词汇等。成为跨阶级的阶梯,不仅改变了女主角的地位,也引起了她对自我认

编者按:电影《窈窕淑女》讲述了一个来自下层社会的花童,在接受特殊的语言训练后,成功进入上层社会的故事。影片中的语言元素如口音、句法、词汇等。成为跨阶级的阶梯,不仅改变了女主角的地位,也引起了她对自我认同的怀疑。电影不仅深受观众喜爱,语言学家也津津乐道于剧情背后的语言变异、社会变异、性别变异等元素。

今天的《跨学科视角下的语言与身份认同——论香港问题》聚焦语言背后的身份认同,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和香港社会特殊的“两文三语”环境,由浅入深剖析香港语言生活与身份认同的关系。相信这本书能给读者带来不同角度的启发和思考。

香港三联书店,2022年9月出版香港三联书店,2022年9月出版。

语言和身份

认同,包括民族认同、国家认同、阶级(阶层)认同、性别认同、自我认同、语言认同等。,既是多学科关注的学术课题,也是当今世界和中国需要妥善处理的现实问题。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曾经思考过“自我”的概念。17-18世纪,洛克、黑格尔等哲学家不断追问“自我”是什么,这是对同一性的早期探索。在20世纪,同一性成为许多学科关注的焦点,并形成了许多有影响的理论。20世纪上半叶,心理学是研究身份的主要学科。弗洛伊德区分了自我意识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Erik Homburger埃里克森将自己的人生分为八个阶段,详细描述了每个阶段的心理特征和身份危机。自六七十年代以来,对身份的研究逐渐从哲学、心理学扩展到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语言学等学科。研究对象也从个体认同发展到群体认同,研究理念也从本质主义到建构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逐渐转变。

本质主义,认为身份是与生俱来的,不可改变的,类似于中国的说法“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打洞”。而建构主义则认为,认同是个人与他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在个人与他人和社会的不断“对话”中逐渐形成并不断调整的。后现代主义观念把现代社会看成是流动的,群体的界限是模糊的,互相渗透,互相交融。所以,人的身份是流动的,多变的,情境的,甚至是混杂的。身份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固定的。相反,一个人的身份是可以选择的,可以选择之后再选择。

语言与身份的关系是对身份的进一步思考。

首先,语言与一定的社会身份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可能是客观存在的,比如汉语方言与地域认同的联系,民族语言与民族认同的联系等等。这种联系也可能在社会意识领域,比如男人应该怎么说话,女人应该怎么说话;有教养的人怎么说话,没教养的人怎么说话,等等。当人们学习或改变说另一种语言、方言或说话方式时,他们是否在改变自己的语言身份和社会身份?学习或改变另一种语言、方言或说话方式能否改变人们的语言认同和社会认同,或者至少改变他们对“他者”的态度和印象?

其次,对语言命名和归属的认可往往涉及到身份认同。例如,在国际语言学界,一般认为马来语和印尼语是同一种语言。类似的情况还有印地语和乌尔都语、塞尔维亚语和克罗地亚语,分别称为马来语-印尼语、印地语-乌尔都语和塞尔维亚语-克罗地亚语。然而,说这些语言的人并不都这样认为。例如,今天的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可能不同意他们彼此说同一种语言。这是一种汉语方言差异很大的语言。南方方言可以称为“方言”,我们经常听到的“方言”,比如“粤语、闽语”,甚至“上海话”。在国际上,有人把中国的一些南方方言当作独立的语言;如果南方方言区有人有同感,如果不是学术讨论,就会涉及到身份问题。

“本质主义”、“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关于身份的观点,虽然是从不同学科的研究中获得的,但不仅存在于学术领域,而且存在于现代多元社会。虽然不同身份,不同社会的人在同一个时代空,但是他们的观念却大相径庭,对身份也有不同的想法,从而导致各种思想矛盾,甚至行为冲突。许多国内外的矛盾和冲突,如乌克兰、英国退出欧盟的内部冲突,以及中国省民众对“你是中国人还是省人”问卷的回答,几乎都或深或浅,或隐或显地与身份有关。身份是当今学术和实践领域的热点问题。

郭博士的《跨学科视野下的语言与身份:兼谈香港》是我所见到的关于中国文学中身份问题最全面的著作。这本书从古希腊哲学中对同一性的思考开始,接着是20世纪以来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它具有历史的、多学科的视野,尤其是对同一性的“本质主义”、“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概念的描述和分析,显示了它的学术知识和技能。

她之所以能学到这些,和她长期在国外接受的学历教育有关。2010年至2012年在巴黎第三大学攻读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2012年至2017年在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攻读社会语言学博士学位。更难能可贵的是,郭博士不仅陶醉于学术话语,而且不把自己禁锢在学术的象牙塔里。而是关注中国的语言生活,以学术专长研究中国语言生活的热点问题和重大问题。这种研究既能造福于民,又能用生动的材料检验和丰富已有的学术理论,反哺学科。

该书以较大篇幅研究香港的语言和身份认同,回顾了“省港澳”的历史,详述了1946年至2019年香港人身份认同的变化,描述了香港“两文三语”政策的由来和发展。特别是从理论上探讨了香港人通过语言集体认同的类型和路径,并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语境下重新思考香港的语言规划。研究这一案例,对“一国两制”进程中的香港社会的语言和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由于历史、文化、经济、政治、语言等因素的影响,语言冲突复杂多变,语言冲突时有发生。语言认同和身份认同是政府、民间和学术界都非常关心的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和妥善解决。许多语言问题被纳入“敏感问题”的范畴,并因其“敏感性”而采取“鸵鸟政策”,这将导致学术界对“敏感问题”的认识不足,学术话语权的丧失。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应该赞扬郭博士的著作和他近年来的一些研究。

生活是语言学研究的起点,也是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应用。负责任的语言学家应该关注语言生活的问题,引导语言生活的发展,追求语言生活的和谐,通过语言生活的和谐促进社会生活的和谐。

这篇文章选自李玉明教授为这本书写的序言。

李玉明,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

新书推荐

跨学科视角下的语言与身份——兼论香港问题

从跨学科的角度理解语言和身份–以香港为例。

中山大学粤港澳研究系列

作者:郭

国际标准书号:9789620450525

2022年9月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跨学科视角下的语言与身份认同——兼论香港问题中山大学粤港澳研究系列。本书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向读者展示了身份认同是如何与一系列“以语言为中心的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是思维决定语言还是语言决定思维?不同的世界观是不同母语的语言结构造成的吗?男女在语言使用上有天然的差异吗?一个失去了自己语言的民族,就一定失去了“民族性”吗?语言是区分“我的群体”和“其他群体”的关键因素吗?本书将带领读者逐一探讨这些问题,并以“一国两制”进程中香港的语言生活和身份认同为个案,从历史、政治、社会、文化等角度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作者简介

郭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教授,中山大学粤港发展研究院副教授,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Inalco)博士,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广东研究基地专家。研究领域包括语言政策与认同、话语分析、广东文化与港澳社会。近年来出版了以粤港澳语言政策为主题的专著(法文),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撰写了多份智库研究报告。2020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2019年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项。

阅读延伸

现代选举之路

通向现代选举制度的道路

中山大学粤港澳研究系列

作者:何俊志

IN:9789620450532

2022年9月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您也可以在此跟踪我们:

微信官方账号:@香港三联

小红书:@三联书店

微博:@三联书店HK

微信官方账号:@香港三联

哔哩哔哩:@香港三联书店

脸书:@三联书店联合出版

Instagram:@jpbooks.plus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jladysyren.com/a-89266.html
1
上一篇悉尼大学排名2022(悉尼大学未来排名预测)
下一篇 英国兰开夏大学怎么样(厦门大学3+1国际本科)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6 2726 9593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0632399@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