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宋春丹
“在当今的国际关系中,与中国经贸联系密切但价值观不同的荷兰恰恰是中国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需要不断向荷兰介绍真实的中国。”前中国驻荷兰王国大使华黎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2022年5月18日是中荷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50周年。
现任中国驻荷兰大使覃健称荷兰是“一个小国的伟大事业”。他说,荷兰是中国最大的投资目的地、第二大外资来源国和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50年来,中荷贸易额从1972年的不到6900万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1164亿美元,增长了近1700倍。
如果说荷兰是“小国,大业”,那么中荷关系的特点就是风风雨雨,风雨交加,风雨中见彩虹。在正式建交之前,中荷关系已经在“代办级”搁置了17年。建交后,因为对售潜艇,一度跌回代办级,这在新中国建交史上并不多见。
1999年,贝娅特丽克丝·威廉明娜·阿姆加德·贝娅特丽克丝访华,这是中荷建交以来荷兰国家元首首次访华。中国驻荷兰大使华黎明陪同访华,并在苏州拙政园与女王合影。图/由受访者提供
“欧洲的中国”
1963年7月,27岁的陆秋田作为外交部委派的德语翻译,和妻子李恩秋(新任命的中国驻荷兰代表)一起到中国驻荷兰代表处工作。
中国和荷兰于1954年11月建立了外交关系。代表处位于荷兰海牙William Lodewick Road,编号为“102517JT”的小楼内。海牙禁止修建围栏。只能种篱笆和常青树。建筑物的高度和间距需要得到市政府的批准,所以机关的草坪和树木常年常绿。
刚来的时候,陆秋田被分到三楼的一个双人间。该机构不到十名外交官和所有工作人员,他们的吃住和办公都在楼里。按照规定,必须两人以上结伴出行,天黑后要拉上窗帘。
机构里有一个北京厨师和一个四川厨师。大家每天围坐在一起吃饭。大使馆只有一台电视机,主要看新闻和体育节目,不允许看娱乐节目。下棋和乒乓球是唯一的娱乐形式,偶尔会放映一部国产老电影。
荷兰的广播、电视和报纸都是荷兰语,但这里几乎每个人都会说英语,很多人能流利地说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陆秋田去做翻译的时候,一个荷兰官员问:“你今天说什么语言?英语,德语,法语都有。你可以选一个,但你肯定不懂荷兰语。”
陆秋田开始拼命学习荷兰语,每天从早到晚背单词,听广播,看电视。有时一个荷兰人来代理处做生意。他本可以在五分钟内送走客人,但他试图待上一个小时,用蹩脚的荷兰语和他们聊天。
一年后,他再次见到了荷兰官员。没等对方开口,他用流利的荷兰语说:“先生,您今天说什么语言?你可以选择英语、德语或荷兰语,但你不会中文。”
后来担任中国驻德国大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的陆秋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6岁随父母从绍兴搬到上海。当时上海人把汽水叫做“荷兰水”。也许是因为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人在世界各地做生意,什么东西都可以从荷兰来,所以汽水被称为“荷兰水”。
欧洲有很多笑话,调侃荷兰人的小气。荷兰的缩写是NL,是德语中“only soda”的缩写。意思是荷兰人出国旅游自带食物,只在当地买汽水。
陆秋田发现荷兰有很多独特之处。天黑后,沿街居民的客厅窗帘会被拉开,家家户户的郁金香会竞相开放。荷兰人喜欢把日历挂在浴室里,用红笔圈出亲朋好友的生日,看得见,不容易忽略。
荷兰人自称“欧洲的中国人”,因为两国从15、16世纪开始就有贸易往来,他们有很多相似之处。中国人做生意精明,即使不懂语言也能在陌生的国度立足。人们说,“太阳出来的地方,就有中国人”;荷兰人经商由来已久,通过贸易建国,讲求实用主义。有句流行的话:“一鸟在手,胜似十鸟飞。”荷兰人的性格和中国人一样外冷内热。
一位年轻的荷兰商人送给陆秋田一本名为《与中国人做生意的秘诀》的书。陆秋田看完之后,惊叹于书中体现的极端实用主义哲学。
两国的文化差异也随处可见,陆秋田有时不得不解释,以免误解。
中国访问荷兰时,代表团团长收到了荷兰著名画家伦勃朗的画册,而每个成员都收到了一把菲利普电动剃须刀。代表团不知道画册是送给欧洲贵宾的高档礼物,还以为是错的。此外,欧洲国家习惯于当场打开礼物,以示尊重和信任,而中国人则相反。
有一次,一位荷兰贵宾访华,妻子被安排参观一所幼儿园。她看到一群孩子在下雨天笔直地站在门口,齐声欢迎。教室里静悄悄的,孩子们坐在椅子上,双手背在身后,表情严肃。回到荷兰后,她告诉陆秋田,这是她去过的最糟糕的一次。她觉得孩子们已经失去了童真。陆秋田解释说,这是对尊贵客人的尊重和礼貌。
外交风波
1966年,该机构发生了一件大事。
今年7月,国际焊接学会年会在荷兰代尔夫特召开。中国派出了一个9人代表团参加会议,其中一人是来自中国东北的焊接专家徐子才。
陆秋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会议期间,徐子材上厕所时,美国代表团成员过来联系并鼓励他,对话被中国代表团另一名成员听到。代表团团长得知此事后召集了一次会议。徐子材汇报了此事,并表示已拒绝美方。深夜,他将床单绑在所住二楼房间的窗户上,试图离开,却因床单破损坠楼,被送往医院。
第二天早上,经纪人李恩秋上班后得知此事,立即下令将徐子材从医院接回。在接人过程中,使馆工作人员与医院发生冲突。当晚,徐子才因伤势过重死亡。
荷兰外交部表示,中国外交官到医院接人违反荷兰法律,并宣称中国代表不受欢迎,必须在48小时内离开荷兰。
第二天,李恩让这对夫妇回家。临行前,李恩秋叮嘱卢秋田等人留下来继续斗争。第一项任务是保护代表团的其他八名成员。
8人被带到机关生活。当时提出的口号是:保卫机关,保卫国家机密,保卫专家。
荷兰外交部要求对徐子材的尸体进行尸检,并传唤了8人,但该机构拒绝了。荷兰警方包围了该机构,并在每个出口设置了特别警卫。每次机关工作人员外出,警察都要跟着他们,打开汽车后备箱进行检查。
一些荷兰媒体含沙射影地报道说,一名中国问题专家在该机构被“杀害”。400人聚集在机构外,一些人想爬进去,机构司机拿着斧头站在门口。有人扔燃烧弹,还好没有什么后果。按照国内“要打就打,不要打就打,要讲道理就讲道理”的电报指示,没有发生直接冲突。
7月22日,外交部西欧司司长李恊召见荷兰驻华临时代办杨克仁,宣布他为不受欢迎的人,但在中国代表团安全离开荷兰之前,他暂时不能离开中国。
僵局持续了半年。荷兰方面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即8人可以留在该机构,荷兰外交部将派官员简要询问基本情况,每人不超过1分钟。中国同意了。
质询结束后的第三天,代表团乘机回国。不久后,荷兰发布尸检报告:一、没有虐待痕迹;二是因从高处坠落,内伤严重,肝脏破裂,出血过多,导致死亡。
“你的观点比欧洲人的更欧洲化”
1971年9月16日,陆秋田回国参加后,去了中国驻荷兰代表处。与他同行的,是刘的另一名随员。
今年10月,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大约在这个时候,各国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荷兰也与中国签署了联合公报,宣布从1972年5月18日起,将其在对方国家的外交代表处由代办升级为大使馆。
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荷正式建交后,中国驻荷兰大使馆的商务处、文化处、交通处、研究室等规模都有所扩大。
刘在实验室里负责调查工作。他每天早上听新闻广播,早上看报纸。中午之前,他翻译并摘录荷兰国内动态、政府党派重要新闻和国际重要新闻,并将涉及中荷关系和荷兰对华态度的信息及时报告给国内。晚上会和大使一起看电视新闻,做同声翻译。
中国首任驻荷兰大使是郝德清,他于1972年12月上任。1975年2月,陈接替郝德清出任特命全权大使。
行前,乔在京饭店宴请了应邀访华的荷兰外交大臣施图尔,并向他介绍了陈:“陈先生将出任我国驻贵国大使。他是我们最老、最可靠的大使之一。”
邓小平也在北京见到了司徒雷登。当时中国奉行“一线”外交战略,即联合美欧日抗衡苏联。对邓小平·斯图亚特说,“欧洲的朋友们想要和平,我们比你们更想要和平。因为有和平的环境,我们的建设会更顺利。但是这个问题不取决于我们,也不取决于人的意志。目前只有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有资格发动世界大战。现在,危险更多地来自我们北方的邻居。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处于防御地位,苏联处于进攻地位。苏联的战略重心在欧洲。我们希望欧洲团结起来。我们对美欧没有异议。当然,我们希望这是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
陈欣任和使馆外交官员利用各种交流场合,向驻在国官员、公众人物和外交使团宣传“一条线”战略。
1975年12月,福特政府副国务卿索娜姆·费尔特在伦敦发表演讲,主张与苏联妥协,承认其超级大国地位及其在东欧的势力范围。陈、等人强调,中国反对新的“慕尼黑绥靖政策”和“索南菲尔德主义”。这在荷兰引起了广泛的共鸣。有人说:“欧洲人自己有时候也很散漫,你的意见比欧洲人还欧洲!”
“锅里的食物不会变质”
1979年2月,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丁飞赴海牙接替陈出任中国驻荷兰大使,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大使。
此时,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闭幕,中国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并将西欧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对象之一。
4月11日,丁身穿银灰色织锦旗袍,在使馆举行招待会。媒体注意到了,说“老式的毛料衣服换成了精美的中国丝绸”。
丁上任时,中荷关系正处于上升期。荷兰外交部的一位高级官员说:“丁大使是在中荷关系的高峰期到来的。”荷兰大报《电讯报》称,荷中关系“近年来发展迅速”。有媒体称,对西方人来说,中国目前的政策“听起来就像耳边美妙的音乐”。
当时荷兰工党内阁已经下台,基督教民主党的安德烈亚斯·范·阿赫特(Andreas van Acht)出任首相。范阿希特内阁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对中国态度友好。内阁一到任,就立即邀请中国外交部长黄华访问荷兰,并提出建立工作互访。在荷兰举行的一些国际会议和民间交流中出现了涉及“两个中国”、“”的问题,但都在荷兰外交部的干预下得到圆满解决。
中国农业部部长何康访问荷兰期间,陆秋田陪同出席了荷兰农业部长举行的宴会。荷兰农业部长在欢迎词中说:荷兰国土面积只有4万平方公里,但农业出口值却位居世界第二、第三。粮食不是荷兰农业的主要粮食,但可以养活两个荷兰;蔬菜不是主要的,但可以供应大半个欧洲;乳制品不是主要产品,但能供应半个世界。荷兰最重要的是工业,尤其是水利。荷兰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低于海平面,800年来荷兰一直与海水抗争。“上帝创造了世界,荷兰创造了荷兰”。
陆秋田参与接待一个中国经贸代表团。中国的代表团都穿着灰色西装,十几个人的行李箱一模一样,让荷兰民众怀疑不是经贸代表团,而是军方人员。在贵宾室,荷兰工作人员问客人喝什么,中国代表团团长回答喝茶,其余十几个人附和。无论陆秋田怎么解释,荷兰工作人员都不相信这是一个经贸代表团。
然而,尽管出现了一些不愉快的插曲,但总体而言,中荷两国的经贸、科技合作是活跃的。
1978年,双方同意分两期合作完成连云港扩建工程,总投资10亿美元。荷兰全国上下都在关注这个项目,期待它能冲淡当时的经济低迷。
该项目启动时,陈云主持实施了国民经济的“调整、改革、整顿和提高”。1979年10月,中国交通部部长致函荷兰交通部长:由于中国国民经济调整,连云港扩建工程决定下马。
当时,荷兰方面已经专门为连云港项目成立了港口三角洲联合体,并花费了数百万美元进行前期准备。图纸已经画好,平台已经装船。荷兰不能接受拆除该项目。
为了减轻这一决定带来的负面影响,使馆开展了各项工作,这说明中国的国民经济调整只是暂时的,中荷之间的合作将是长期的。荷兰方面表示理解,荷兰外交大臣说:“锅里的食物不会变质。希望你再吃的时候还是甜的,不管过了多久。”
1980年12月,荷兰首相范·阿赫特夫妇访华,这是近代历史上荷兰在任首相首次访华。丁和卢秋田全程陪同。
范阿克特访华期间,中国政府给予了高规格的接待。在会见他时,邓小平称赞荷兰人民在填海造地方面取得的成就,并表示荷兰有许多值得中国学习的地方。两国合作前景很好,但进展不能太大,要考虑自身条件。范·阿赫特对中国的国民经济调整计划表示理解。
送走荷兰首相后,丁留在家中度假,但再也没有回到自己的岗位上。
1980年下半年,省当局向荷兰RSV企业集团提出了价值5亿美元的采购订单,前提条件是荷兰为省建造两艘价值2亿美元的潜艇。
中国驻荷兰大使馆和外交部多次向荷兰政府提出严正交涉,指出向省当局出售武器已经超越了民间贸易的性质,是干涉中国内政、损害中国的严重行为。他们要求荷兰政府不要批准这项军售,并警告说这将导致中荷外交关系降级。
荷兰政府强调这是经济行为,认为在西欧经济不景气,荷兰社会失业严重的情况下,这笔交易可以解决很多人的失业问题。经过激烈的辩论,荷兰内阁最终批准了这笔交易。
1981年5月5日,中方向荷兰发出照会,宣布中国驻荷兰大使馆从即日起降为代办。中荷酝酿的一些合作项目也搁浅了。
中国前驻荷兰大使华黎明表示,虽然当时荷兰看重中国的大国地位,但与中国的关系对荷兰经济影响不大。资料显示,1984年中荷贸易额不超过4亿美元,仅为荷兰与省当局贸易额的五分之一。
很快,事情发生了变化。
1982年11月,范·阿赫特辞去总理职务。1983年底,荷兰新内阁领导人公开表示,向出售潜艇只是“一次易”,以后再也不会发生。自1980年以来,其他西欧国家多次拒绝向省出售军品,荷兰也不应置身事外。中国的经济调整政策成效显著,荷兰对发展对华贸易寄予厚望。
荷兰政府作出不向省出售武器的承诺,并重新确认1972年中荷建交公报的原则后,中荷两国从1984年2月1日起恢复外交关系,从代办级恢复到大使级。
1985年,范·阿赫特以荷兰北布拉班诺省省长的身份再次访华。他说,当时批准这笔交易完全是出于非政治因素。如果内阁不被批准,就会陷入危机,肯定不是针对中国的。
范阿克特还愉快地回忆起他1980年10月第一次访华的情景。他说,邓小平的会见和谈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范·阿赫特后来评价说,“他是我当时见过的最风趣、最有活力、最有魅力的人之一。我并不想成为一个预言家,但当时我认为他就是那个能够改革中国,引导中国走向新道路、新发展道路的人,事实也的确如此。”
“让我像荷兰人一样直接”
1998年3月,中国新任驻荷兰大使华黎明赴海牙上任。这是他第一次到西方国家工作,前任大使告诉他,这项工作很难做,所以他应该做好心理准备。
此时,中荷双方刚刚结束一场“争吵”,双方都非常戒备。
华黎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1997年4月,法国、德国、意大利等7个欧盟国家在日内瓦联合国人权会议上放弃与中国对抗后,荷兰执意提出涉华提案,对问题进行攻击。中荷关系再次受到影响。在中国政府做了相关工作后,荷兰在年底改变了在问题上的立场,表示愿意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与中国进行建设性对话。然而,荷兰媒体和公众仍然充满了批评和政策的声音。
1998年,中国南方遭受特大洪灾,荷兰各界纷纷捐款。华黎明感到,荷兰人民认可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渴望了解中国文化。然而,荷兰的海外殖民历史及其作为一个富裕的工业化国家的地位使他们中的许多人很难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情况。
华黎明发现,荷兰人有很强的普遍主义伦理倾向,他们会同情自己认为的弱者和少数群体。例如,在20世纪50年代,荷兰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同时反对将西班牙、南非种族主义政权和佛朗哥统治下的以色列排除在联合国之外。因此,荷兰民众在人权、等问题上有相似的情绪,进而影响荷兰政客对中国的态度。
黎明一直活跃在荷兰的各行各业,促成了他们对中国的访问和对中国的实地考察。他在来自左翼、中间派和右翼的荷兰议员中结交了朋友。他与荷兰政商界讨论最多的话题是香港回归、“一国两制”、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的表现、中国西部大开发、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
当时荷兰对华关系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美、英、德、法、欧盟的政策,但并不盲从。荷兰倡导自由贸易,一直反对欧盟对中国实施的许多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当时的荷兰首相柯克曾对华黎明说:“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大国来说,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不是荷兰说了算的。”
2001年1月,华黎明任期结束,被调回国内。在他的任期内,中荷关系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峰。
1998年,荷兰外交部首次发表对华政策白皮书。1999年,贝娅特丽克丝·威廉明娜·阿姆加德·贝娅特丽克丝访华,这是荷兰国家元首首次访华。1999年9月29日,中国驻荷兰大使馆在海牙市政厅举行招待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包括5名内阁部长在内的近1000名荷兰人出席了招待会,创下纪录。
截至2003年底,中荷双边贸易额超过136亿美元,荷兰超过英国成为中国在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德国。
2014年3月,中国对荷兰进行国事访问,双方一致决定将两国关系提升为“开放务实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2021年的最后一天,荷兰发行量最大的报纸《电讯报》以《中国龙的反击》为题,刊登了对中国驻荷兰大使覃健的专访。
文章说,无论是台海紧张局势、“一带一路”提案、中美竞争还是人权问题,中国总是新闻中的热门话题。这位大使并不回避西方对中国的批评。他认真听讲,时不时开玩笑,或者赞美荷兰,但在那些核心话题上却采取严肃的立场。他说,“让我像荷兰人一样直接:荷兰媒体和舆论对中国的看法相当负面,这对我是一个挑战。”
“现在的中国人更加开放和健谈,这与以前有很大不同。”《电讯报》写道。
(本文参考中国首位女大使丁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