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深妈妈圈”见过的所有牛娃中,毕业于普林斯顿的朱浩可能是最不寻常的一个:
我在美国“传说中”的美国顶级高中圣保罗高中(没错,就是《特权》一书中描述的美国精英教育的样本,教育界都知道)读高中,在本科阶段体会到了“藤校自由”:我放弃了麻省理工的橄榄枝,去了普林斯顿大学,主修化学工程;
△圣保罗中学(左)、麻省理工学院(中)和普林斯顿大学(右)
然而毕业后,他的下一站不是大多数藤校孩子会选择的硅谷或华尔街,而是在湖南某县镇高中做一年的志愿者工作!
更有意思的是,他在大学期间花了半年时间在新东方学习烹饪,并询问了他未来的职业目标。他说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教师。
有人说,朱浩手里拿着那么多敲门砖,无论学历还是能力,一毕业就能实现百万年薪。但是,他这种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随意选择,确实浪费了自己的优势。
然而,朱浩不同意。他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很酷!”
在这个时代,朱浩是如何用自己的方式笑对生活的?从美国顶尖高中到藤校,美国教育对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为方便阅读,以下以第一人称自述。
#01
我从美国中学学到的比甘蔗学校还多,
还有这三个“礼物”
一直有人好奇国际教育有什么区别,也有人问我从体制内的小学初中突然过渡到出国留学是什么感受?
就我个人而言,从饮食文化到语言交流,国内外差异太多,但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的是以下三点:
首先是阅读。在美国留学之前,我并不是一个读书人,或者说我是听从老师的教导,并没有从内心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但是当我出国的时候,他们在人文教育上投入的资源和时间真的感染了我。
美国高中人文课程没有固定教材,一般都是书单,作业和国内一样。但不同的是,美国的高中是教学生读书的,让你感受到读书的乐趣,而不仅仅是跑腿做作业。
△朱浩就读的圣保罗中学(图片来源:学校官网)
众所周知,海外教育崇尚思想自由和批判性思维。当你和别人发生不同的争论时,你是如何获得有效信息的?答案在我读过的每本书里都有。
第二是体育。国外讲究体育精神,几乎每个藤校都会有校队,体育比赛不计其数。在圣保罗高中,我们每天下午有2个小时的体育活动。正是在这些体育活动中,我们学到了健康竞争、团结一致、为目标而奋斗等课本上无法概括的能力。
在家里,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平衡各科和作业的完成时间。在国外,更难学会平衡学业、运动和兴趣。
△圣保罗中学每天有2小时的体育活动。朱浩参加了学校的各种体育社团(作者供图)
第三是价值观。我们高中的校训是“自由与责任”。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不断感觉到环境塑造了我们的独立意识。这句校训对我漫长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不像国内的一些学校社团,把所有好的想法都倒在横幅上,挂在学校门口,我们的高中真正践行了价值观的培养,我觉得当一个初出茅庐的学生能够拥有自己,明确自己的价值观,这就是他成长路上最大的收获。
读书,运动,价值观,或者说白了,留学让我成为了一个热爱人性,懂得平衡,懂事的人。
#02
在国外光有好成绩是远远不够的!
拿美国的申请材料做个比喻。学习很重要,是进入好学校的基本门槛,也是学生的本职工作。但是除了学习,还有很多因素影响一个学生的留学生涯。
如果是出国读高中,建议家长引导孩子从小培养一个爱好。不一定是乐器,也不一定是常规的爱好,而是他们发自内心喜欢的东西,比如滑板、滑雪、架子鼓等。小众爱好在国外的社团活动中比较活跃空,甚至有些同学可以自己创办社团。只要你想尝试,老师和学校都不会反对。
心理建设也很重要。比如刚开始对出国,语言文化的冲击毫无概念,突然从一个熟悉的环境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知道要长期独自面对未知,那种感觉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
但是可以减少学生心中对出国的焦虑和落差。比如家长可以带孩子体验海外夏令营,沉浸在当地的学习生活习惯中,提前建立孩子的留学意识。
第三点,我认为是最重要的,就是人品的培养。不得不说,性格外向的孩子出国优势很大。无论是交友还是展示自己,他们都更容易被注意到。即使不懂语言,外向的孩子也会用身体交流。
在这里,我建议内向的同学可以多参加演讲比赛等。内向的学生不是没有思维,只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打开自己的“输出开关”。
此外,口语和写作也需要同步加强,以免在表达的机会到来时,因为语言不通而错失良机。
△朱浩与著名数学家、经济学家、博弈论创始人约翰·纳西的“合影”(图片由作者提供)
#03
教育是“风险资本”
还是在寻找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有家长在讲座中说,看了我的经历,我从藤校毕业去学烹饪,又去教书了一年。我以为我充满了戏剧性,所以我想来看看我是如何规划我的生活的。
同时又担心自己花了很多时间和金钱培养孩子,到头来却培养了一个“大厨”。他们能做什么?
我的四个室友中,有两个在纽约的私募公司做程序开发,一个在高盛,还有一个就是我,似乎总是反其道而行之。
△朱浩在新东方听老师的理论课(图片由作者提供)
△朱浩的食谱(上下滑动查看)
从父母的角度来看,教育确实是一种风险投资。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出国后能做科研,或者找个特别厉害的工作,拉三两个优秀的朋友去创业,闯出自己的路空。
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因为花钱的不是我,所以我不会去权衡投资回报是否成比例,而是考虑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和追求。当然,我在做选择的时候也会受到一些国外价值观的影响。我不能说我所有的选择都是对的,只能说我现在就想要。
我们为什么选择出国留学,无非是希望孩子不受体制内教育环境的束缚,能够掌握自己选择的权利,就像大学四年不是固定的专业,只要你感兴趣的课,都可以尝试;只要是感兴趣的活动,也可以随心所欲的参与。
如果父母把孩子扔在国外一片自由的土壤里,却依然不放开掌控孩子选择的手,这种国际教育还保留初心吗?
现在如果你问我未来三到五年有什么打算,坦白说,我真的说不出一二。但是,回顾我过去的经历,从高中到大学,从藤校到乡村教育,我都在不同的环境中寻找自己的定位。也许在别人眼里,我的经历和父母对我的投入并不是等价的回报,但是一路走来,我有能力也有信心自己做决定。我想这就是我来这里的原因。
△朱浩曾在湖南某乡镇高中任教(图片由作者提供)
#写在最后
朱浩说他喜欢普林斯顿大学教学楼外的一行字:
△普林斯顿教学楼外的一行字(作者供图)
“在这座建筑里,我们被哥特式建筑、正义、信仰和对不可磨灭的东西的热爱所教导。”
生活也是如此。不一定只受父母的期望和社会的束缚所引导。藤校不一定反对华尔街,也不一定要搞科研。你想做的,爱做的,才是最酷的。
正如《死亡诗社》中的台词所说:“医理,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一个人的一生,但诗、美、浪漫、爱情才是人生的意义。”
追求自己想要的,才是存在的意义。
△《死亡诗社》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