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地理区域来看,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最深、最边缘的海和岛屿。它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南美洲和北美洲之间。
然而,大洋洲作为被碧海环绕的太平洋中的一抹绿色,却是世界上最小的洲。除了南极洲,它是人口最少的洲。位于太平洋中部赤道南北的广大海域,亚洲与南极洲之间,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与南北美洲遥遥相对。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富饶的地方,直到15世纪才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当时中国处于明朝,农业经济非常发达。这样的差别真的是不可想象的。大洋洲各国不都搞农业生产吗?还是他们对农业生产一无所知?那么,他们是怎么活下来的呢?
根据世界地理知识,大洋洲是由一个大陆和众多散布在大洋洲的岛屿组成,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几内亚(伊里安岛)和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波利尼西亚三个岛群。其中,澳大利亚是大洋洲最大的发达国家。
据记载,早在中国西汉时期,澳大利亚北部的新几内亚就已经进入农业时代。此外,邻近新几内亚的托雷斯海峡附近的岛民开始种植作物的时间较晚。但是,单单澳洲就没有农业。
澳大利亚没有农业,其实有它的历史原因。
根据18世纪的一组数据,当时大洋洲有30万土著。澳大利亚土地辽阔,每个土著人可以拥有257平方公里的土地。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食物资源非常丰富,仅袋鼠就能达到一亿只左右。
由于当地没有吃肉的凶猛动物,当地人成为唯一吃袋鼠的“物种”。按照澳大利亚袋鼠的数量,每个人不做农活,每年可以拥有333只袋鼠。假设每只袋鼠的平均体重是五公斤,那么每个土著人可以享用1.6吨袋鼠肉。
所以,面对这样的大餐,它们完全不用担心食物的来源。
因此,即使澳大利亚没有自己的农业,生活在那里的土著居民也完全不用担心食物。而且,面对如此丰富的粮食,他们没有必要从事农业生产。
但仅就这一点进行推测还是有失偏颇,需要更多的证据来证明。
在澳大利亚农业生产活动的历史调查中,没有证据证明当地土著居民不懂农业知识。甚至,据一些资料显示,他们已经可以用石头、木头、骨头之类的东西制作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并很好地加以利用。
所以按照常理来说,上述器物一般都会出现,所以有向农业时代发展的迹象。而澳大利亚没有,因为当地原住民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
那么,袋鼠真的可以吃吗?
毕竟我们现在看到的袋鼠都生活在动物园里,很少有人听说过吃袋鼠。然而,袋鼠不仅可以食用,而且营养价值很高。就连澳大利亚袋鼠产业协会的官方网站也对袋鼠肉的营养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
“袋鼠肉富含优质蛋白质,脂肪含量低(低于2%),饱和脂肪酸含量低,含有对心脏有益的多不饱和脂肪酸(omega-3)。此外,袋鼠肉富含铁、锌、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如此一来,袋鼠肉应该会成为肉食爱好者的新宠。
作为袋鼠肉的爱好者,澳大利亚人自然希望将袋鼠肉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据说澳大利亚人打算向中国出口袋鼠肉,这样中国人就可以尽情地吃袋鼠肉了。
土著居民是澳大利亚最早的居民,但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土著。澳大利亚土著也是移民。更可信的说法是,土著人是在末次冰期来到澳大利亚的,当时海平面较低,他们能够通过大陆桥和小水域到达这里。随着冰川融化,海平面再次上升,这片大陆完全与世隔绝。
在澳大利亚白人登陆之前,澳大利亚的土著部落过着流浪的生活。他们并没有为自己积累多少财富,只是在需要到达下一个地方时,带了一些食物和生活用品。因为澳洲是大陆性气候,自身环境非常复杂,这些部落在自己迁徙的过程中很少相遇。
在澳大利亚广袤的土地上,袋鼠比人还多。这些部落相见后,不会有战争,而是亲切的问候,带着自己的新鲜感交流。毕竟在这样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能遇到像自己这样的人,是一种莫大的荣幸。
然而,澳大利亚土著的生活在白人到来后发生了变化。
1770年,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发现了澳大利亚东海岸,将其命名为“新南威尔士”,并宣布这片土地属于英国。之后,英国人首先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囚犯的地方。
1788年1月26日,英国航海家阿瑟·菲利普率领736名囚犯定居澳大利亚,并升起英国国旗,宣布澳大利亚为英国殖民地。9年后,麦卡锡从好望角引进了美利奴羊,带动了澳大利亚畜牧业的发展。从此,澳大利亚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然而,白人没有想到的是,当地的土著并不像美洲印第安人那样容易控制。当然也有赖于澳洲广袤的土地,以至于白人来到这里之后,并没有出现入侵等问题。本来当地的土著没有私有土地的观念,所以不会和白人有什么冲突。
况且土著人口稀少,白人不会傻到抓土著当自己劳动力,比抓袋鼠难多了。而且原住民工作时间不长,被抓后还要培训如何工作。这么高的成本肯定是白人不愿意的。与其费劲抓土著,不如招些工人发展自己的畜牧业。
参考资料:
[世界地理、澳大利亚国家概况、袋鼠:澳大利亚特有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