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

剑桥中国史删减了什么(剑桥中国史客观吗)

黄仁宇先生。 一、黄苗子致信傅玄聪。 在中国近三十年的出版物中,《万历十五年》无疑占有突出的地位。虽然是一部历史著作,但其影响力早已超出了史学界。伟大的历史视野,叙事风格,章节结构…

黄仁宇先生。

一、黄苗子致信傅玄聪。

在中国近三十年的出版物中,《万历十五年》无疑占有突出的地位。虽然是一部历史著作,但其影响力早已超出了史学界。伟大的历史视野,叙事风格,章节结构…

黄仁宇先生另类的历史写作风格受到许多作家和读者的青睐和追捧。抛开其学术价值,称其为写作经典恐怕也不为过。

读了《万历十五年》的序言,我知道这个中译本被引进大陆与黄苗子先生的热心有关。黄仁宇写道:“这本书的英文版名为《1587,无意义的一年》,黄仁宇署名,耶鲁大学于1981年出版。初稿是用英文写的。写好后,出于向国内读者求教的感激之情,作者自己翻译成了中文,并做了一些修改。委托黄苗子兄弟联系中华书局。由于中华书局的慷慨,这本书的中文版得以与读者见面。”

中华书局的傅先生是万历十五年的责任人。他在那一年写道,那个人,那本书-:出版纪事报回忆说,这份手稿是黄苗子第一次接触的。一九七九年五月二十三日给傅的信是这样写的:

黄苗子先生。

宣琮同志:

美国耶鲁大学中国史教授黄仁宇先生请我把他的书《万历十五年》转给中华书局,希望在中国出版。金耀如同志第一次发稿的时候就知道了。只要有,就尽快给他出版。这样做对外国知识分子会有很好的影响,并表示陈翰博同志也赞同他的想法。但是手稿分三次寄出。稿子到的时候,姚儒同志已经走了。

现在我把完整的草稿发给你。请研究一下。如果你能尽快通知我结果就更好了,因为他也想请同志写个序言(廖是他的好朋友)。我必须为他做这一切。

赶快

敬礼!

幼苗

5月23日

傅先生也回忆说:“…原稿中有许多难懂的单词和句子。因此,我征得黄苗子先生的同意,请我大学时的老朋友沈玉成先生(当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对全书做了全面的文字处理。”

应该说,黄仁宇是幸运的。1979年,中国要翻译引进一本外国书,有很多不便。万历十五年,从选题提交、论证到正式出版,大概用了三年时间。就当时的情况来看,这个出版周期并不快,但很正常。

万历十五版,中华书局,1982年版。

二、《生逢其时》黄仁宇

参照黄仁宇的回忆录《黄河上的青山》(三联书店,2001年6月,张怡安译)可以进一步知道,《万历十五年》由中华书局成功出版,是当时处境尴尬的黄仁宇从故国得到的最好慰藉。

1979年夏天,黄仁宇正在普林斯顿写《剑桥中国史》,他在普林斯顿负责明朝。就在这时,他意外地收到了学校的辞退通知:“但是有一件尴尬的事:我被辞退了。我们的成员来自常春藤名校,剑桥,伦敦…每个人都受雇于一个研究所,除了我。我没有到年龄退休,也没有提前退休金退休,而是被纽约纽普兹州立大学辞退了。1979年4月10日,校长考夫曼博士给我写了一封信,内容如下:“你的教学将于1980年8月31日终止。你的教职被终止的原因是由于人员精简。”(《黄河青山》,第67页)

黄河青山三联书店,2001年6月

这一年,黄仁宇六十一岁。他虽然不是美国汉学界的知名人物,但能够参与《剑桥中国史》的撰写,说明他还是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的。“我被解雇了。这是一种侮辱和耻辱。这个事实将永远削弱我的尊严……”(同上,第82页)。他在《黄河青山》中反复表达类似的怨恨,这是很自然的。

同年,黄仁宇遭受了另一个打击——他不能以明史专家的身份访问中国。他写道:“然而,在1979年,我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但是我在这个关键时期被小学开除了。我申请加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术交流委员会主办的美国明清专家代表团访问中国大陆,但遭到拒绝,这显然未能建立我的信誉和影响力。”(同上,第100页)

不仅如此,1978年完成的《万历十五年》英文版在美国找出版社也不顺利。为此,黄仁宇决定将它翻译成中文,希望能找到在中国出版中文版的机会。

后来的进展证明,黄仁宇的决定是相当明智的。此时,刚从“”中走过来的中国文化界一片废墟,渴望着远方有独到见解的新作。从知识分子到出版社,都在用各种努力试图打开一扇又一扇窗户,让一个长期封闭的中国能够面向全世界。

在这方面,《万历十五年》手稿中文版来到北京,可以说是在对的时间出现在了对的地方。吴祖光先生晚年常喜欢给朋友题“人生正当时”。在这里,我们不妨套用一下——黄仁宇和他的《万历十五年》,生逢其时。

三。余兴民和他的女婿卡尔

黄仁宇想请黄苗子帮忙,因为他和黄苗子夫人的哥哥余风很熟。在黄仁宇的《黄河青山》中,细节描写分在两个不同的地方,为当年的出版界保存了难得的记忆。这两段如下:

我在找《万历十五年》英文版的出版商时很沮丧,于是把这本书翻译成了中文。只有参考书目和注释尚未完成。1978年夏天,在邓小平访问美国的前几个月,我的朋友于·哈维去了中国。我们认识很久了。四十年前,1937年,我们住在长沙林大。其实我们还是住在同一个宿舍,只是不认识而已。之后,他去了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加入了美国海军,后来娶了一个美国人。1946年,我们都在沈阳的东北总部,但还是不认识。搬到纽普兹后,我们在一个朋友家见面。从那以后,两家就一直有联系。哈维现在就职于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读过《万历十五年》的中文版,并在哈德逊河中游的华人协会举办历史研讨会讨论这本书,他是那里的会长。他1978年去了中国,而我去了英国。临走前,我让他帮我在国内找一家出版社。……他在秋天回到普吉特西部后,我也回到了纽普兹,他热情地打电话告诉我前景“很好”。他的妹夫黄苗子是作家和艺术家,他想把手稿介绍给北京的一家出版社。这个消息将会比五年后更加激动人心。1978年,中国还没有从“”中完全恢复过来。黄在被关押多年后,刚刚从政治犯劳改营释放。虽然庆幸被“第二次解放”(第一次从手里),但还是不知道风会怎么吹。而且,当时的中国和现在一样,没有民营出版社。(同上,第74页)

1978年10月,在哈维的催促下,我通过空把手稿的复印件寄给了黄。然而,信虽然到了,但这份重达五斤多的手稿始终没有到最后。一月初,黄写信给我,建议我再给他一份,但这次是哈维的女婿亲自带进内地的。这个年轻人,卡尔·沃尔特,刚刚拿到了去北京中国银行学习的签证,这也是他在斯坦福大学博士论文的题目。我们还没有见过面,但在公公婆婆的要求下,卡尔大方地承担了送信人的角色,并没有仔细检查行李中这厚厚一叠手稿的内容。当时是否被北京视为反动材料,目前还不得而知。到了北京,第二稿就交给了黄本人。两个月后,哈维打电话通知,北京最大的史书出版社中华书局原则同意出版这本书。他不能理解为什么我接电话的时候不热情。原来,他打电话的那一天,也就是1979年3月27日,也就是考夫曼博士办公室打电话的那一天,他邀请我第二天和校长谈谈“最近大学削减预算对教职员工的影响”。以留言的措辞和秘书的语气,再加上当时传言Newpuz要裁掉15到20个老师,我无疑是被辞退了。当时没有任何消息能让我开心。电话铃响时,哈维带来了好消息。(同上,第76页)

以上回忆有几点需要修改和说明。

本文中提到的“余哈维”应译为“余哈维”,即余枫的哥哥余兴民,黄苗子应译为姐夫而非妹夫。从黄仁宇的回忆中可以看出,于兴民和女婿卡尔漂洋过海传递消息,携带手稿入关。可以说很多因素和巧合让当年相当棘手的问题迎刃而解。他们对《万历十五年》的出版起到了极其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余兴民抗战前就读于清华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在长沙联合创办了长沙临时大学,即黄仁宇撰写的《林达》。离开林大后,于兴民在美国留学,二战期间加入美国海军陆战队。二战后,马歇尔来华调解国共内战,于兴民随美军调解小组赴沈阳。黄仁宇是“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的副官。然而,虽然他们都在沈阳,但他们并不都在黄仁宇回忆录中所说的“东北总部”。

黄仁宇回忆说,他在1979年3月27日接到于兴民的电话,被告知《万历十五年》已获中华书局批准出版。根据写给傅的信可知,于兴民所报的消息应该是金耀如最初的回信。自从金走后,傅就接手了这个责任。

第四,廖沫沙的特殊作用

在《万历十五年》中译本出版前后,黄仁宇多次提到的另一个人是廖沫沙。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黄仁宇就和田汉一起担任《抗战日报》的编辑,是多年未见的老朋友。1979年,廖沫沙刚刚被修复并重新开放。因此,廖沫沙在为万历十五年寻找出版机会的过程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黄仁宇写道:

哈维也碰巧从普吉特西部写信。信以乐观开始:“来自中国的好消息!”他的姐夫黄苗子去看望了我的朋友廖沫沙,他现在在朝阳医院。黄苗子·廖沫沙被要求为他认为很有前途的中文版写序言。莫是我四十一年前的朋友和室友,那时我们都在《抗日日报》工作。我已经三十七年没见过他了。当然,他是三个异议者之一。讽刺文章招致了极左的批评…最后,他终于回来了,随时可以正式。如果我们能借用他的名字,这本书在CCP出版应该不会太难。到目前为止,我没有王牌,但也没有理由继续灰心。(同上,第102页)

从黄仁宇的叙述来看,他和黄苗子想到请廖沫沙作序,要考虑到廖沫沙此时在文化界的重要地位,他可以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促成《万历十五年》的成功出版。后来,廖沫沙虽然因病未能写序,但仍署名《万历十五年》。黄与廖多年前的历史渊源,在晚年有着完美的关联。

第五,第一版黄苗子的题词

《万历十五年》至今已出了很多版本,包括插图版,但我最喜欢的版本是1982年5月的第一版。

第一版封面的设计相当精致。书名署名廖沫沙,是繁体,中间竖排。封面是一个完整的浅绿色图案,并延伸到三分之一的封底。图案应该选用明代的织锦。我有一本沈从文作序的《明锦》(人民美术出版社,李主编,1955年版)。沈先生在序言中说:“此集出处均来自明代出版的《大藏经》封面。经文刻于明初正统永乐年间,完成于万历年间。”《万历十五年》封面所选的图案与明锦中收藏的“绿龟背龙纹镶金锦”、“红菱格镶金锦”等图案相似。当时选用明锦图案作为《万历十五年》封面,真是相得益彰,也显示了中华书局的别出心裁。

沈从文为《金铭的影子》作序

2011年,《万历十五年》出版近三十年。随着时间的推移,除了黄苗子先生仍然健在,与这部历史经典的出版密切相关的几位关键人物都已去世。前不久去朝阳医院看望黄先生,特意找出初版《万历十五年》带在身边,请他题词。

这位98岁的老人,笔锋依然清晰有力,将多年前的往事简述如下:

这本书的初稿是我爱人的哥哥余兴民从美国写给我的,我介绍给中华书局出版。经过研究,他们整理出个别单词并发表出来。黄教授去了中国,见到了我。后来,他的几部作品风靡海内外,成为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书籍。李惠兄弟得到这个是因为他记得他的故事。年,妙子已经九十八岁了。

因为这篇序言和后记,这本我珍藏已久的《万历十五年》增添了一份出版记忆的温暖。

黄苗子所藏初版《万历十五年》碑文。

来源:六个微信官方账号

学习古籍版本离不开查看实物,关注古籍网上拍卖,了解市场价格!一点一滴是一种低成本最便捷的学习方法:长按图片,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一点一滴拍卖或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拍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jladysyren.com/a-99650.html
1
上一篇想学服装设计哪里有学校培训(服装设计学校国际排名)
下一篇 牛津树少儿英语绘本app(牛津树买了后悔)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6 2726 9593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0632399@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